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美股> 正文

中资收购受阻 德国也吹保护主义之风

2016年10月25日 15:27   一财网 微博 收藏本文  

  德国大选之年临近,蔓延于欧盟的这股反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之风有吹到德国的嫌疑。

  当地时间24日,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发公告称,上周五,德国经济部通知该企业,撤回了此前对于中国福建宏芯基金的收购批准,并计划对此收购案进行重新审核。而就在上周,中国福建宏芯基金已经赶在收购期限之前付清了爱思强约65%股份的资金。

  自中国企业在德国大举收购以来,德国舆论界对于中资的收购就充满了忧虑:在警惕中国收购德国高科技企业的同时,也抱怨无法在中国得到对等的投资空间和市场准入。

  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经济部目前正在起草“欧盟层面投资检查关键点建议”,旨在针对非欧盟国家对欧盟投资增添新限制。

  出于“安全考虑”?

  德国经济部目前确认,要重启对上述收购案的评估程序,但是拒绝透露更进一步的细节。不过此前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马赫尼西(Matthias Machnig)则表示,此次撤回批准的原因是因为出现了有关安全方面的考虑。

  爱思强是一家制造LED芯片生产过程中关键设备的企业,其2015年的收入近2亿欧元,其中60%来自亚洲地区,客户多为中国LED芯片企业。然而由于近年来LED市场增长放缓,爱思强出现亏损问题。

  2016年5月,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提出以每股6欧元收购爱思强,收购总金额约为6.7亿欧元,此收购价溢价约51%。同时,在收购协议中规定其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主要高官均不变,所有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仍归爱思强所有,中方预计获得6个监事会席位中的4个。而德国经济部9月8日已经在审查中通过了该收购案。

  不过,马赫尼西在上周接受采访时表示,德国经济部未来计划保护一些在德国具有战略重要性行业中的企业。

  《第一财经日报》查阅德国经济部在此方面的文件,尚未得知德国经济部将哪些行业列为“战略重要行业”。

  在德国,涉及外资审查最为重要的规定是2009年修订的《对外贸易和支付法》和《对外贸易与支付条例》。这两部法律规定,德国经济部在符合法定监管条件下,有权对德国所有行业领域内进行的外资并购进行审查,具体而言,如果一个外国投资者收购股份达到了25%以上的董事会投票权,德国经济部就可以启动审查程序了。

  仅有在取得德国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对有可能严重威胁德国公共秩序与公共安全利益的并购予以否决或者附加相应并购限制条件。而以前对此的解读涉及电信、军事、能源等行业。

  德国忧虑中国投资

  此次,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还计划推进在欧盟层面的投资审查计划。在这份题为“欧盟层面投资检查关键点建议”的文件中,德国经济部计划推出以下措施:第一,如果欧盟外国家外资收购者收购股份达到了25%以上的董事会投票权,政府有权阻止这一收购行为;第二,如果投资身后有外国政府身影,那么欧盟有义务做出干预。

  上述第二点,又分为四种情况:第一,投资受到产业政策引导;第二,政府补贴投资者;第三,收购企业为外国国有企业;第四,投资者来源国中,德国企业进入该国的准入十分有限。

  就在10月23日,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在媒体上发表呼吁中国开放市场的署名文章,并在其中指出,令市场发挥作用意味着“移除国有企业特权,为非国有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经商环境”。而且这也意味着惠及外资企业。

  在投资方面,中国企业今年上半年在德国的总投资额,是2015年的20倍。柯慕贤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这是中国企业在德积极并购高科技企业的结果。

  事实上,在2015年,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报告,中国就已经成为在德绿地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国家,项目达260个,创历史纪录。

  2015年对于德国来说也是一个创纪录年: 从未有那么多来自中国的绿地投资项目,德国也从未有过这么多的外国投资项目。

  进入2016年,中国企业持续对德国投资的热潮,据安永咨询公司发布的信息,仅在2016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对德国企业的投资额跃升至108亿美元(约合97亿欧元),接近过去10年总投资额的两倍,其中,中国投资者共收购或参股37家德国企业。

  安永会计事务所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对德国的总投资额为5.26亿美元(约合4.27亿欧元)。这就意味着,仅2016年上半年中国对德投资的总额就是2015年全年的20倍。

  今年以来,中国在欧洲总共进行了119桩收购交易,其中24桩发生在德国。年初以来,中国投资者以大约每周一家的速度收购德国公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交易包括:美的集团以约44亿欧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商库卡集团,中国化工以10亿美元收购德国先进的塑料橡胶处理设备生产商克劳斯玛菲集团,以及北京控股以15.9亿美元收购一家德国高科技垃圾能源公司。

  然而,中国在德国的收购狂潮引发了德国从政界到知识界的忧虑,这一状况在今年美的收购德国库卡期间达到顶峰。

  当时,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负责人海尔曼(Heilmann)特地在《金融时报》上撰文,呼吁欧盟应对有政府背景的中方投资做出更强硬回答,并称尽管最终要同中方达成《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但在近期,德国和欧盟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对这种“新的且潜在十分有害的投资者”做出回应。

  而目前德国经济部的这份推动欧盟层面的投资审查建议则体现了上述担忧,这种气氛可能在德国政界开始蔓延。

  大选将近捞选票?

  实际上,德国一度对中国投资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当然,这发生在中国企业大举进入德国之前。

  然而近两年来在中资涌入的同时,德国企业却抱怨无法在中国获得对等的市场投资准入。

  柯慕贤此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尽管中资企业在德国积极并购,且德国对外来投资持开放态度,然而德国企业仍在中国诸多领域受到限制,要实现平等竞争环境,希望中方也可以进一步开放。

  不过德国工商大会主席石伟策(Eric Schweitzer)对德国经济部的行为则提出了批评,称德国不能一边依赖自由市场,又一遍关闭自己。事实上,德国在中国已经有大量投资,但中国在德投资量本身仍少。石伟策将在下周随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一起访华。

  商业资讯公司ALACO分析师费舍尔(Martin Fischer)则称,德国2017年大选临近,德国从来都更乐于做一个投资者而非投资接受国,目前中国的投资狂潮引发了一波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而一些德国政客则在其中寻找机会,积攒政治资本,譬如加布里尔所在的社民党。

  “虽然社民党认为敲响贸易保护主义大鼓可以吸引选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样的政策。”费舍尔说,譬如德国机械工程协会就警告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并敦促议员们把力气放在游说中国开放更多市场份额上。

  “也许在选举年,屏蔽一些收购行为是张好牌,但是这种行为无法帮助德国中小企业。”费舍尔说,因此这些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恐将弄巧成拙,伤害到那些他们本想保护的企业。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自2009年以来,欧盟层面向来不缺少制定统一投资审查制度,应对中国投资的讨论,但是最终欧盟仍选择以同中方进行《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在今年6月的《欧盟对华新战略》文件中,欧盟也指出,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且就安定和有法治保障的投资环境而言,欧盟现在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目的地。

  欧盟并称,欧盟欢迎中国来欧投资,当然是在符合欧盟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同时,需要中国开放其市场吸引欧洲的投资。

  此前,中国欧盟商会表示,希望中欧双方可以在2017年完成包含市场开放、全面互惠对等的全面投资贸易协定的磋商。

责任编辑:帅可聪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关注更多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
  • 新闻IS杀害中国人质 外交部连夜回应(图)
  • 体育水花46分勇士惊魂19连胜 哈登29分火箭负
  • 娱乐陈冠希:我努力给你们看 艳照门是意外
  • 财经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已获国务院通过
  • 科技盘点那些被资本赶出局的CEO
  • 博客实拍:北京雾霾爆表有多严重(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被量胸围 教育盛典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钮文新:当心人民币加入SDR的陷阱
  • 余胜海:SDR给中国带来有限经济利益
  • 肖磊:人民币纳入SDR加速楼市调整
  • 马光远:人民币莫掉入老帝国金融陷阱
  • 易宪容:人民币入篮不一定就升值
  • 徐斌:人民币加入SDR 只能做多中国
  • 孔浩:A股“尿完”才会一地鸡毛
  • 钮文新:人民币加入SDR又能怎样
  • 余胜海:人民币加入SDR有什么好处?
  • 宋清辉:纳入SDR是人民币大时代来临
  •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