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美股 > 正文

卖给日本人后 《金融时报》决定罢工

2015年11月20日 18:45  观察者网  收藏本文     

  据路透社19日报道,由于不满日本经济新闻在收购英国《金融时报》后提出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金融时报》的编辑记者们经过投票后,一致决定举行罢工。

  英国记者联盟(NUJ)表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投票,其中92%支持罢工。

  日本经济新闻在收购《金融时报》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其中一部分内容涉及编辑记者的养老金。根据方案,日经新闻打算每年从养老金中拨出400万英镑(612万美元)用于支付该报办公大楼的租金。这就意味着员工的养老金收入将减少近30%。

  英国记者联盟驻《金融时报》代表斯蒂夫·伯德(Steve Bird)说,现在公司的高管已经“彻底失去了员工的信任”,包括“高级记者们”的信任。伯德还表示,“我们将寻求同新的雇主进行对话,希望他们能明确承诺不削减我们的养老金。”

  一些记者担心,如果日经新闻社不对政策进行修改,可能造成优秀员工的流失。许多资深员工并不缺就业机会,只是一直对报社秉持忠诚的态度。

  本周早些时候,管理层提出了新的方案,表示只会在2016年一年削减400万英镑的养老金。NUJ于周四下午三点(北京时间周四晚11点)进行了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罢工。

  《金融时报》及其总编辑莱昂内尔•巴贝尔尚未对此发表评论。

  3个多月前,日本经济新闻社斥资13亿美元从培生集团手中买下了《金融时报》。此次的收购价是《金融时报》2014年营业收入的35倍。这起收购定于本月月底前完成。

  跟其他纸媒相比,《金融时报》拥有更加忠实的读者群,而且互联网转型也做得很成功。

  该报上次因为不满薪酬而罢工是在2012年2月份。当时管理层提出加薪2%,其中的三分之一作为绩效工资。不过2011年该报的利润增长了27%,而且善于挖料的记者们发现,集团CEO约翰·雷丁(John Ridding)2010年的薪酬高达92.8万英镑。

  为什么要砍福利?

  那么,日经新闻为什么要削减员工福利呢?因为英国记者的福利比日本记者高?事实并非如此。

  “当这个国家不在最佳状态时,记者是启迪人们灵感的一群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如是说。在政界崭露头角之前,他曾经做过随军记者,对这种职业有深刻的体验。如今在英国,记者尚能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但距离高收入相去甚远。

  据传媒圈网站报道,英国国家记者培训理事会在2013年公布的调查结果,在一家普通报社工作的记者,年平均工资为22250英镑(约21万人民币)。在英国做记者,工资和工作年限有比较大的关系。拥有五年工作经验的记者,年薪平均为25000英镑(约24万人民币),而从业十年或者更久的资深记者,年薪可达35000到40000英镑(约34万到38万人民币)。

  相比之下,日本记者收入要好得多。处于高收入圈的《朝日新闻》,25至30岁的记者的年收入为1000万日元(约50万人民币),30~40岁的为1200万日元(约60万人民币),40~50岁的则为1300万至1400万日元(约65万至70万人民币)。《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的工资大致相等,《每日新闻》和《产经新闻》为其一半左右,共同社则为8至9成水平。

  但因为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虽然记者的工资有所下降,但比起其他工薪阶层,其收入之高还是另其他行业望洋兴叹。

  那么,日经新闻削减福利唯一的原因,可能只有经费紧张这一项了。日经买FT花费高达13亿美元(约合1600亿日元),但日经2014年全年的净利润仅为102.9亿日元,现金储备为1030亿日元,加上有价证券资产也不足1400亿日元。可见,日经新闻的现金流还未充足到购买《金融时报》的地步。

  眼看这个月月底就要完成收购,目前日经新闻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文章关键词: 日经金融时报罢工

分享到: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
  • 新闻IS杀害中国人质 外交部连夜回应(图)
  • 体育科比:赛季末退役 梅西C罗内马尔争金球
  • 娱乐网友吐槽爆米花量少 王思聪送终身免费吃
  • 财经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已获国务院通过
  • 科技盘点那些被资本赶出局的CEO
  • 博客桑兰回应媒体报道:我没必要说谎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男生冲进女寝表白:我付出太多 教育盛典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孔浩:A股“尿完”才会一地鸡毛
  • 钮文新:人民币加入SDR又能怎样
  • 余胜海:人民币加入SDR有什么好处?
  • 宋清辉:纳入SDR是人民币大时代来临
  • 梁建章:为马云和电商辩护
  • 罗毅:现在是抄底大金融股的好时机
  • 郎咸平:美国用碳计划绑架中国经济
  • 叶荣添:无需恐慌A股大跌 要全部买入
  • 徐斌:负利率时代不可能持续的
  • 易宪容:中国炒房者为何在美国踩刹车
  •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