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悍马品牌钱景暗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9日 09:55  深圳商报

  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的四川民企腾中重工欲收购通用旗下悍马品牌消息传开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提出这样的疑问:对于一家从未造过乘用车的企业,通用公司拼命想卖出的悍马品牌价值何在?究竟谁会从中获益?专家认为——

  新华社记者 南 辰 蔡玉高 杨三军

  收购“悍马”面临多重挑战

  品牌价值 通用表示在5亿美元到1亿美元之间。但专家表示,悍马作为一个品牌,从技术、

  打折 管理经验、市场三方面看已不具备收购价值。

  人力成本 要保住现有3000多个工作岗位需支付的大笔外汇。

  昂贵 在美国要裁掉一个员工,需要100万美元至150万美元。

  高油耗致 收购悍马的企业面临的难题还有在提倡节能减排的时代,如何降低悍马车的油耗,

  市场萎缩 并进一步拓展它早已萎缩的市场。对一个没有任何汽车制造经验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

  更会不堪重负。

  现实

  “悍马”在通用

  如喉中之梗

  不可否认,“悍马”拥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这一美国汽车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在中国成了“炫富”的工具。然而,伴随着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以及美式风格汽车的没落,悍马近几年在国际市场的销量急速萎缩,发展早已陷入困境的悍马成了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的通用急于拔出的喉中之梗。

  有关专家指出,表面上看,有人说悍马品牌价值在5亿美元到1亿美元之间,这只是通用此前的单方表述和外界估价。其实,对于通用来说,只要能脱手悍马、避免停产,就是胜利,这将有利于新老通用的剥离;而对于收购方来说,即使只花1亿美元现金,也不能说是“抄到了底”。因为这可能只是收购悍马所需要的第一笔资金,可能还要偿还相关债务,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悍马在美国保住的3000多个工作岗位支付大笔外汇。这种长期输血的高昂代价在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等案例上已经有“血”的教训。

  中国首位研究汽车产业的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乔梁表示,购买一个品牌无非三个目的:技术、管理经验、市场。很明显,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主流发展方向的悍马早已不具备这些要素了。

  深度

  高负债、高油耗难获双赢

  思迈大中华区汽车市场预测总监张豫表示,收购悍马的企业面临的难题还有在提倡节能减排的时代,如何降低悍马车的油耗,并进一步拓展它早已萎缩的市场。此前,通用也曾提出了对悍马车进行技术改革的方案,不过最后仅仅是停留在概念车的阶段。技术的攻关、油耗的降低和市场的开拓都需要辅以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对老大通用尚且艰难,对一个没有任何汽车制造经验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更会不堪重负。

  管理学、并购学专家王育琨表示,一旦无法盈利继续亏损的话,企业便要进行裁员,这异常麻烦。王育琨说,在美国要裁掉一个员工,需要100万美元至150万美元。

  而分析人士指出,通用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强悍的工会使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将企业拖垮。

  在听说了中国民营企业意图收购悍马的消息后,美国方面对此表示了欢迎。因为此次交易只涉及民用悍马,不涉及军用技术平台。如果交易成功的话,就能在美国保住3000多个就业岗位,能在美国继续经营的悍马经销商也将迎来利好。可是,中国的企业从这次收购中到底能得到些什么?迄今为止,除了收购方对未来生产“节能悍马”的一些憧憬,没有人能真说清楚。

  看法

  银企不看好 地方政府有保留

  记者走访当地银行发现,银行态度比较谨慎。有银行负责人甚至表示,他们对此并不知情,在对一个企业的资产状况尚不清楚的时候,他们也不好发表什么评价。

  张豫认为,如果民营企业通过国内银行贷款来进行交易的话,资本运作的最终结果很可能会留下一个“窟窿”,届时投资机构和套现的卖方关起门来笑,埋单的却是国内银行。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7日对记者说,任何海外并购都是有风险的,没有合适的就坚决不做。他透露,悍马曾经找过吉利很多次,但吉利对它不感兴趣。“我们认为悍马市场潜力不大,且与我们的战略发展方向不符合。我们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四川省商务厅外经处处长阎卓麟表示,如果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肯定要经过省商务厅批准,而且就是外经处负责。但是,当记者问及这次收购的细节及企业的情况时,阎卓麟说:“这件事经过媒体披露后,相关企业专门通知省商务厅,提出不要对外披露任何信息。应企业的要求,我们目前也不好发表意见。”按照我国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1亿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投资需要商务部审批。记者为此专门致电商务部,得到的回答是:“对于社会上的炒作,我们不予回答。”

  据了解,今年3月通用悍马汽车首席执行官泰勒一行在成都受到热情接待。有关领导表示将积极支持成都企业开展对外联合与收购,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泰勒表示看好与成都企业的合作前景,愿意与成都市共同探讨项目合作。

  分析人士提醒,地方政府千万不可急功近利,而应着眼于长远,帮助企业分析海外并购风险;一定要做知己知彼的调研,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劳资关系、文化差异等变化的因素,不能搞形式主义的可行性研究,以免落入投资陷阱。

  成功

  案例

  吉利两次海外并购获好评

  2006年10月24日,吉利集团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及上海华普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正式签署合资生产名牌出租车的协议,与英国锰铜控股组建新合资公司,在上海华普生产TX4伦敦出租车。按照协议,吉利汽车将在合资中占51%的股份,华普汽车占1%,英国锰铜控股占48%,中方将以占股52%的比例成为这家合资公司的控股方。这改变了以往中方受制于外方的局面。

  控股英国锰铜后,吉利除了获得相关车型的生产和技术外,还可以获得直通欧洲的销售渠道,这恰恰是未来自主品牌扬帆海外最需要的。吉利方面表示会利用英国锰铜在英国乃至全欧洲的售后服务网络,使吉利自己生产的经济型轿车也进入欧洲。

  吉利今年初对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的收购更是另辟蹊径。首先,其收购的是国内目前最缺乏的、最核心的自动变速箱产能和技术。其次,DSI的大扭矩自动变速箱技术正好与吉利掌握的现有自动变速箱技术形成互补,对未来吉利全面掌握中高档车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大有裨益。

  最重要的是,吉利在这两次海外并购中的资金运作方式和对风险的有效规避,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吉利对英国锰铜和DSI的并购甚至没有用国内一分钱。

  失败

  案例

  上汽收购双龙遭遇挫折

  作为国内车企海外并购第一案,上汽在2004年10月与韩国双龙汽车达成收购协议,上汽集团获韩国双龙48.92%股权;此后,上汽又在二级市场增持双龙股份,取得绝对控股权。

  尽管上汽是双龙的第一大股东,但对企业的控制力并不强,而且在与韩国工会的对话中往往处于下风,陷入被动。比如工会多次以罢工相威胁,逼迫上汽提高员工工资与福利待遇,并坚决抵制裁员,这导致其生产成本比竞争对手高许多。

  随后,双龙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面临现金流枯竭,向韩国法院递交了书面申请,进入“回生”程序。上汽控股子公司双龙汽车为免破产也申请法院接管。

  作为国内车企海外并购的首吃螃蟹者,上汽不成功收购案可以为其他自主品牌企业“海外抄底”的冒进想法敲响警钟。上汽的有关人士7日对记者表示,上汽与双龙在文化上融合的困难其实是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样,这也是其他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参与到管理过程当中时尤其要警惕的。目前,上汽要先把自己的内功练好,让实力更强一些,会把走出去与上汽的业务拓展需求结合起来。(综 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