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奕
5月4日以来,克莱斯勒在北美的绝大部分工厂开始停工,而远离奥本山的波士顿地方法院,债权人和汽车公司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权益的讨价还价,这场拉锯战以5月9日反对者放弃债权的追讨告终,克莱斯勒债权人正式组织“非TARP贷款机构”解散。
自4月30日以来,所有针对克莱斯勒的消息都慢慢趋向正面,美国政府愿意再出钱,菲亚特和克莱斯勒的重组进入实质阶段,而一小撮顽固的债权人也放弃了追讨要求,“诸事顺利”让这家企业的工厂重新运转变得不再遥远。
“好戏”刚刚开始
然而,上述只是克莱斯勒破产保护过程中的第一步,菲亚特与克莱斯勒的业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互相借助,还是未知数。
从两家汽车公司合并重组的惯例来看,其中可以倚重的环节包括5大部分:规划、研发、采购、制造和营销。“由于两家公司从品牌定位、区域市场的划分以及车型来看,可以短时间内互相享用的资源不多。”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表示,“营销网络可能成为最先共享的内容。”
而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除了营销外,车型合作也将被排在前面,即从“营销”层面过渡到“制造”层面。
从法庭破产保护文件来看,克莱斯勒计划以阿尔法·罗密欧车型的工程技术为基础,在美国市场上生产新型汽车,新汽车的开发进程在意大利进行,并已完成。克莱斯勒已经与菲亚特达成了一项协议,将在美国市场上使用阿尔法·罗密欧145型汽车的生产平台。
这款车型是两厢掀背车型,与北美市场的传统相比有很大差别。菲亚特已经远离这一市场超过20年,很难说其在欧洲颇受欢迎的车型,简单复制到美国就一定能成功。
共同的挑战
事实上,除了菲亚特依靠克莱斯勒进入北美外,克莱斯勒也在进行着反向操作,因为其在欧洲也一直不振,在德国和奥地利开设的两家工厂,一直难以满负荷运转。在2008年,陷于困境的通用汽车、克莱斯勒和福特在欧洲销量降幅分别为13.9%、22.5%和5.2%。
值得克莱斯勒高兴的也许是来自日产汽车的数据,该公司在欧洲的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8.8%。作为此前最为成功的汽车产业联盟,雷诺-日产组合给一家入门无方的日本企业找到出路,现在轮到克莱斯勒享受到这一“便利”条件。
除了欧美两大市场外,在其他市场克莱斯勒与菲亚特的重合度不是很高。克莱斯勒集中在中东、中美洲、澳大利亚;而菲亚特则在南美洲的巴西保持着优势。上述这些地区,的确便于双方借助销售渠道来削减渗透的成本。
然而这也只是两大集团整合的开始阶段,他们起码还将面对一个共同的机遇与挑战,即中国市场。从2007年开始,菲亚特即退出了中国市场,此后,克莱斯勒虽然与北汽集团和东南汽车保持合作,但前者已经停止,后者无明显起色。“菲-克”在中国的资源嫁接难度不小。
但假如中国市场没有建树,“菲-克”联盟就不能算作成功。面对这块共同的挑战,菲亚特还在寻找合作伙伴,而克莱斯勒在未来3年内不再“嫁人”。
对于克莱斯勒来说,曾经入主三菱而进入日本市场未果;与戴姆勒奔驰合并,却未能在欧洲打开局面。因此,对于马尔乔内来说,如何从规划、研发和采购等上游中寻找整合的优势将极为关键,简单“1+1”不会给汽车业带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