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麦道夫骗局:为什么受害者全是国外的银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1日 16:02  《中国财富》

  伯纳德·麦道夫是凭什么让一大群资本市场的老手竞相向他献媚且受骗后而不自知的?为什么“麦道夫骗局”的受害者全是国外的银行而没有一家美国本土的银行?为什么他能逃过层层机构的监督?

  2008年12月17日,伯纳德·麦道夫路过纽约莱克星顿大街,前往自己的寓所。此前,他以自己1000万美元的公寓作担保,获得保释。

  查尔斯·庞奇(Charles Ponzi)去世五十九年后,他的名字再次被全球媒体频繁提起,原因是纳斯达克证交所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运用庞奇所发明的“庞氏骗局”(Ponzi Scheme)制造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欺诈案。2008年12月15日,纽约和伦敦的媒体便开始用“麦道夫骗局”(Madoff Scheme)来描述四天前曝出的华尔街金融丑闻。

  “我们通常用‘庞氏骗局’来描述那些利用人们快速求富的心理,吸引他们为一家不存在的公司投资,然后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法转移资金的金融欺诈行为。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新词汇了——‘麦道夫骗局’。仅凭公开的消息,伯纳德·麦道夫涉案金额竟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包括久经世故的对冲基金、金融机构和百万富翁。”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法学院专门从事白领犯罪研究的教授彼得·亨宁(Peter J. Henning)撰文说。

  八十八年前的记忆突然复活

  2008年12月12日早上,当美国的对冲基金经理、银行高管和投资人从《纽约时报》A1版读到12月11日早上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欺诈顾客而被联邦调查局带走的消息时,他们被震惊了。他们很难相信满头银发、面容慈祥、深受投资人信赖的犹太老人会是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大的骗子。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证券大鳄被指欺诈顾客”的消息通过《纽约时报》网站传遍了从华盛顿到东京、从伦敦到耶路撒冷的每个角落,西班牙银行巨头桑坦德银行、法国的巴黎银行、日本东京的野村控股公司、瑞士苏黎世的新私人银行和日内瓦的私人联合银行(Union Bancaire Privée)、英国的汇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奥地利梅第奇银行、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德国曼氏集团、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和大众银行、纽约的费尔菲尔德·格林威治集团、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特拉蒙资本管理公司、马克萨姆资本管理公司、英国的布拉姆迪安投资组合公司、纽约大都会棒球队、棕榈滩乡村俱乐部、美国导演慈善组织神童基金会、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埃·魏泽尔创立的人道主义基金会……一长串显赫的名字迅速被与伯纳德·麦道夫联系起来。

  但是,美国的财经评论员们迅速联想到了八十八年前美国人熟悉的一个名字——“庞氏骗局”。

  12月14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罗伯特·布鲁诺(Robert F. Bruner)撰文说,伯纳德·麦道夫诈骗案就是现代版的“庞氏骗局”,它和历史上出现的类似金融诈骗案至少具有四个共性:

  ——“火暴的市场”为它们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市场火暴往往意味着资产价格上升、乐观主义盛行、风险意识减弱、投资操作激进、交易热情高涨。大批“菜鸟”蜂拥入市,疯狂让投资者放松了警惕性。

  ——似是而非的套利交易手段是它们吸引投资者的法宝。查尔斯·庞奇告诉他的投资者,美国的国际通用邮券与欧洲的国际通用邮券之间事实上存在一个很大的价差,通过套利交易是可以获取丰厚回报的。当然,他的投资方案完全是以似是而非的假设为前提的。设局者只会强调眼下有一块市场尚未被充分开发出来,而不会讨论投资的细节。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必须保守秘密,否则会引起别的投资者注意,从而抢去他们的果实。

  ——它们很善于利用事务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对称来蒙蔽投资者,让他们很难了解事情的真相。“相信我”几乎成了所有布局者麻痹投资者的咒语。

  ——资本市场出现拐点就是它们东窗事发之时。一旦资本市场出现拐点,投资者自然会开始关心他们的投资收益状况。只要投资者发现收益开始下降,或者没有达到他们预期,他们就会详细追问究竟发生了什么,最终骗局只好露馅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