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11:39 新浪综合

  来源:微信公众号三板傅 作者付立春

  随着2017新三板流动性改善,短期概念热点策略在下半年、特别四季度有所收获;随着未来新三板的“二次创业”,长期伴随守护成长策略也迎来时间窗口;两者结合的中庸中期策略则兼具成长与稳健,“加紧布局”正当时。另外,新三板投资务必“精选标的”,自上而下的筛选是必要的,但只是确认初步的投资范围;更重要、必要的是,自下而上的公司深入调研,粗中取精。

  一、战略机遇期,布局正当时

  (一) 高屋建瓴,长期伴随守护成长

  横向对比其他大类资本市场,新三板在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上并不逊色,而估值偏低,这是由新三板本身流动性不佳带来预期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所引起。新三板市场本身是介于股权投资和权益投资之间的一级半市场,不单以交易获取差价收益为主要目的,强调股权和资本回报,更需要关注成长性的长期投资理念而不适合投机,用传统A股投资盈利思维看新三板市场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新三板还是一个年轻的市场,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相关制度的推出也需要一步一步来,不可能一次到位,所以对于后续配套政策期望不能太着急。在没有涨跌幅限制的新三板市场,政策红利带来的绝大部分超额收益都会在政策出台落地的同时降临并消失,这就需要投资人在做市场判断和政策预期等分析时,必须能够站在足够的高度,一个长远的布局战略可能在新三板是更好的态度。

  (二)基金产品到期,风险与机遇并存

  短期内,新三板市场将在2017年初面临一批基金产品集中到期带来的压力。为了防止集中的大宗抛出对现有市场交易造成比较大的打击,盘后大宗平台转让将是有可能推出的一个政策。大宗交易平台的推出可疏导新三板市场退出的渠道,使得大额资金投资有一个端口退出和进入,缓解大量抛压,同时也需要引导新的投资机构入场。不同质量的标的个股会有不同的卖出压力,而部分基金产品可能会因到期压力造成相关投资标的交易价格低于合理估值的情况。而反观当前市场上,不受制于投资期限的产业投资人正积极抄底,并购次数和并购金额都大幅增长。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左侧布局的结构性机会。

  (三)私募做市入场,吹皱一池春水

  近日,首批私募做市试点名单公布,名单的10家机构整体实力较强,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私募做市进入实操阶段,且不论能否直接缓解做市市场供需不均衡的格局,第一批私募做市试点结构的进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挂牌企业的信心,让诸多观望者倾向于选择做市转让的交易方式,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随着政策的实施与推进,私募做市会从试点的象征性意义成长为具有投资属性的流动性增量,从成长潜力角度选择三板企业,集中大额与小额分散做市相结合,可能是私募做市的方向。短期而言,市场预期的兑现可能会助推新三板市场反弹,私募做市股可能成为概念投资主题;中期而言,过高预期与流动性补充有限之间的矛盾,可能会使三板市场行情技术性调整;长期而言,私募做市会从投资端改善新三板的总量与结构,促进新三板市场发展。

  (四)创新层先发制人,基础层不容忽视

  在分层制度推出之后,创新层企业将是新三板的明星,新三板资金偏好将更加明显,创新层无论是从成交额,还是其他指标都将远超基础层,成为市场成交的主体,呈现部分二级市场的特征。创新层将会以市场效率为核心持续推进制度的创新,进入创新层的企业会被优先安排在融资、交易方面进行一些试点,流动性相对基础层会有明显的改善,不论是从协议、做市成交活跃度,还是从定增难度而言,都会更有优势;估值方面也会成为焦点,自然而然地会水涨船高。创新层对企业来说也是把双刃剑,在信息披露、限售管理和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比基础层公司要求要高得多,从而促进创新层更加健康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分层制度的创新层是从三个维度选出了几百家公司,但是投资者在选择标的的时候,应该注意它是属于哪个维度。同时,进入创新层只是一个加分项,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的身价就能立刻翻几倍。

  整体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创新层的虹吸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大多数的基础层企业被稀释、冷落。创新层企业的一些核心指标相对优质,但估值更高。基础层企业数量更庞大,其中不乏被埋没的珍珠,专业研究从各个角度深入分析调研出的好企业,投资价值提升的空间则相对更大一些。

  二、行业分化,优选重点领域

  随着不断完善的挂牌和退市制度,以及新增私募入市带来的增量资金,2017初新三板市场投融资供需失衡的情况将会将会得到一定的改善。同时行业分化也日益明显,一些战略新兴行业和短期热门概念受到追捧。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概念有高端装备、新材料、体育和教育。

  (一)高端装备

  机械设备是新三板的第二大板块,挂牌企业数量占比13.65%。而高端装备制造是以高端技术为引领,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制造业出现“用工荒”的问题,同时国家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十三五规划》都将高端装备制造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有望长期享受政策红利。

  工业机器人呼之欲出,市场广大。工业机器人可以在很多流水化工序上取代传统人力,又有兼具缩短生产周期、高危高强劳作等优势,是工业4.0生产自动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根据IFR统计,2015年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仅为30,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7.5万台,同比增长23.7%,主要用户为汽车工业。《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202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5万台,2025年和2030年的销量目标分别为26万台和40万台,这无疑将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广阔市场。机器人的产业链分为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和下游的系统集成三部分。上游五大关键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依赖进口,技术和工艺的提高仍需要长时间积累。中游和下游的竞争异常激烈,存在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同时也逐渐出现规模1亿以上的公司。看好具有优秀研发和稳健管理的公司够在行业集中和整合中脱颖而出。

  3D打印开启制造业新玩法。3D打印是“增材建造”的通俗称谓,通过三维数字模型设计和多种打印技术的结合,实现材料层层叠加得到三维物体。3D打印最大的优势在于处理复杂结构和个性化生产,并延伸出流程优化、减少损耗、满足应急需求等优点。从成本和技术考虑,3D打印并不是对规模制造的颠覆而是补充与完善。3D打印产业链分为上游的材料、中游的设备和下游的服务。国内材料、设备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低壁垒的成品制造服务环节显然是最易快速发展的环节,需要企业复合本土优势、发掘下游需求。下游需求中,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最为迫切,已率先得到产业化应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主要在前期研发和样品试制、复杂零件生产和产品修复;生物医疗有最广的个性化需求空间,目前主要用于口腔领域;而消费级需求仍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以改变“玩具”的看法。目前3D打印产业有点类似2010年的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刚起步,标的公司少、收入小,概念性强,需要等待部委级政策红利和关键下游应用的驱动引发产业的行情。看好工业级3D打印,建议配置布局早、实力雄厚、深耕下游应用的公司。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骆珊珊 SF176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