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0日07:44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杨敬尧 实习记者 莫淑婷

  新三板创新层推出两周,大家关心的创新层行情似乎并没有到来,创新层的流动性问题,依然是新三板之痛。新三板分层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的 流动性,但是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每经投资宝(发现,部分投资新三板的私募机构在经历“保壳大战”后,又将面临产品退出的问题。

  实际上,新三板作为一个PE市场,投资回报期较长。然而在2015年行情火爆的时候,由于对流动性过于乐观,部分私募将产品锁定期设计较短。如今在市场处于冰点的时候,如何解决退出问题,成为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产品遇冷面临退出难困境

  “股权类私募火爆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去年投资者主动打电话询问是否有股权类投资,现在去上门推销也兴趣不大。”深圳一家给私募募资的中介机构告诉每经投资宝(。

  据Wind资讯统计,上月新成立的新三板基金产品数量只有28只,这是自去年以来最少的,回到了2014年刚刚扩容时的水平。而在2015年,平均每月都会有近百只新三板基金产品发行。

  有中介机构人士向每经投资宝(表示,产品的发行速度已经大幅下降。今年年初在有创新层预期的时候,新三板的私募产品还相对好销售。创新层落地后,市场反响平淡,接下来就需要面对的是产品退出的问题。

  华南地区一中介机构人士向每经投资宝(表示,股权类投资产品最被关注的就是退出渠道。就目前市场状况而言,退出哪有那么容易。去年他们帮助一家 私募发行的新三板产品,六月就到了退出期。可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新三板上退出,只能和投资者商讨是否可以延期。“作为一个PE机构,产品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 清楚退出问题。目前很多短期产品都是在2015年新三板最热时入市的,其投资逻辑还是以投机和赚取预期政策红利为主,但新三板市场始终还是需要围绕价值投 资的核心。”该人士感叹道。

  除了中介机构外,一位私募人士也向每经投资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大部分政策预期已经落地,但是降低投资者门槛依然遥遥无期,不必过分期 待。在这个市场还是需要选出好的项目。就像你选择一家发展初期的公司,以5元的价格进入,假如他估值上升十倍,你以五倍价格出手,市场上还是有很多人愿意 接手的。所以对项目的判定才是目前解决退出问题的核心。”

  有部分私募在进场

  买股票容易卖股票难,可以说是目前新三板的现状,虽然市场交易量仍不活跃,但是一些数据反映出资金的参与度在不断提高。

  
  Choice数据显示,到今年8月12日,未来的一个月内将有96家新三板企业的机构定增股解除限售,其中创新层企业有29家。而未来三个月新三板将有222家企业的机构定增股份解禁。

  “新三板市场最为火爆的行情集中于2015年的第一季度,而大量产品发行则在第二季度。以普遍的产品设计18个月来看,在今年第三季度,新三板市场将面临一个密集退出期。”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股转系统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机构中,持有新三板挂牌股票的证券账户从2015年底的1774户增 加到2016年一季度末的3909户,增幅达120%;持股市值从600亿元增加到1474亿元,增幅达146%,占全市场市值的比例从2.44%增加到 5.1%。

  某私募基金经理告诉每经投资宝(,虽然现阶段市场看起来非常平淡,甚至仍然下跌,但是结合股转系统的数据来看,应该有部分私募已经进场。有人谋求快速撤离,但也同样有人看好。他开玩笑地讲,在深圳这种机构较为集中的地方,没准你卖出的股票接盘方就是你楼下的机构。

责任编辑:骆珊珊 SF176

相关阅读

中国已经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当前确实不会发生美国式的金融危机;但是从债务链的险情看,中国已经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果不真正加快改革,那么“温水煮青蛙”,暂时不会爆发系统性风险,但照样会把经30多年改革开放国民 辛辛苦苦积累的宝贵财富慢慢侵蚀掉。

全球经济通胀预期升温应无悬念

目前,全球经济与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联系紧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似乎成了衡量全球经济是否进入通胀期的“晴雨表”,无论当前全球经济走势多么变幻莫测,但经济缓慢复苏应是大概率事件;受经济复苏驱动,全球经济通胀预期升温亦无多大悬念。

黑石是左右万科之战的天平吗?

宝能系姚老板闯进万科期间,王石很忙,除了拉拢深圳地铁来为自己站台之外,王石B计划一直甚嚣尘上。现在整个万科已经是硝烟弥漫,宝能、华润、王石三方已经撕破脸皮,作为A计划的引进深圳地铁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能上演天地一家春?在相互角力的关键时刻,万科B计划到了呼...

谨防宝万之争背后的并购危机

让各方警惕的并非宝万之争的事件本身,而是宝能以杠杆并购“蛇吞象”的示范意义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在影子银行遭遇“资产荒”和并购重组迎来黄金时代的双重背景下,这种连锁反应很可能在中国市场掀起一轮杠杆并购浪潮,最终将中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入一场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