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近日,停牌已久的两家“航天系”上市公司航天长峰航天机电先后公布了停牌收购的结果。

  其中,航天长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分别购买柏克新能及精一规划51%股权,合计作价近4亿元,此次交易后,公司新增UPS、EPS电源产品和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业务;航天机电则拟以现金方式向erae cs及erae ns购买erae AMS剥离汽车非热交换业务后的存续公司51%股权。

  航天长峰及航天机电分别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两大集团下属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被并称为“航天系”。不过,仅就航天长峰及航天机电此次停牌收购结果而言,似乎并未满足资本市场的“胃口”。

  根据航天长峰此前发布的资产重组进展公告,航天长峰曾考虑将航天电源纳入此次收购标的范围,不过,根据目前公布的结果,航天电源并未最终进入收购范围。据了解,航天电源与航天长峰同属航天科工集团,产品覆盖航空航天、军工兵器、船舶、机车、通信、工控、轻工、重工及科研等各种领域,在军工领域稀缺性较为突出。

  航天机电控股股东为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所属的上海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航天机电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及光伏组件,航天八院则是中国卫星研制的骨干单位之一,承担了大量航天型号产品的研制任务,现有总体设计、总装单位和及多家专业技术研究所。

  之所以说未满足资本市场的“胃口”,是由于“航天系”上市公司有巨大的集团资产注入的预期,这样的预期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上,例如,航天长峰动态市盈率接近166,航天机电市盈率也达到了78,其余“航天系”上市公司也存在市盈率较高的现象。但是,从两家公司披露的情况来看,集团资产注入的预期暂时落空了。

  虽然关于两大航天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的统计有所不同,但是一项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截至2015年末,两大集团资产证券化率均不足20%,而海外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率普遍在70%~80%左右,国内资产证券化率较高的军工集团也达到了6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张建恒曾在去年两会期间明确提出,“十三五”末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要达到45%,然而,现在距离目标仍有一定距离。

  两大航天集团的主要资产集中在各下属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主要为事业单位性质,虽然政府正在推动事业单位改制,不过目前,相关实施细则尚未颁布,这或许是制约相关企业推动资产证券化的一项原因。

  虽然还有一定障碍没有破除,但是相关时间点似乎也越来越近了。今年初,国防科工局的一次会议上就指出,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形成了初步分类方案,并且明确了首批转制院所名单,加快制定和出台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实施意见,积极稳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实施。

  不过,也应该看到,航天电子已经实施了集团资产注入的工作,南洋科技此前也发布了重组方案,将向航天科技集团收购无人机资产。

  由此看来,对于“航天系”的资产证券化进度,短期之内似乎急不得;从几家公司情况来看,外延收购多于内生的资产证券化,这也反映出“航天系”公司在面临增长考核压力时正在主动作为,关于资产证券化,未来成熟一家、推进一家或许才是真正可以期待的。

  另外,除了国家层面出台改制细则,两大集团也需在内部论证有关方案,而军工央企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意愿一直没有变化,两大航天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目前偏低,跨院和对外收购已成趋势,随着集团对内部相关产业调整逐步完成,资产证券化的时机也将逐渐成熟。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