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债券通成过剩资产“消化药”

  内地与中国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将再进一步。“准备今年首次在香港和内地进行债券通,允许境外资金在境外购买境内债券。”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15日的记者会上透露了这条重磅的信息。有业内人士称,债券通可能比此前“通车”的沪港通、深港通意义更大。

  年内试行“通车”

  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在去年出台了深港通之后,今年将进一步探索开放债券市场,准备在香港和内地试行债券通,第一次允许境外资金在境外购买内地的债券。李克强称债券通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于香港居民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更有利于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事实上,在沪港通、深港通相继“通车”后,债券通就被视为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的下一个重要突破口。今年1月,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债券通正在积极研究之中,目前探讨的债券通模式主要是机构债券市场的场外交易模式,具体细节有望在年内公布。日前,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会见香港经民联副主席张华峰时也表示,债券通已经在优先考虑之列,不过由于两地在相关监管上有所不同,制度上的配合需要时间。

  因此,债券通正式的启动时间还是个悬念。在3月15日的记者会后,港交所和央行也先后发布了相关公告。港交所在官网发布新闻稿表示,债券通将为内地资本市场发展迎来又一大突破,也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连通内地市场和国际市场门户的优势地位。港交所称,将在两地监管当局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债券通的准备工作,并在未来适时由相关各方公布更多细节。

  央行则在微博发布消息称,“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总体工作部署,正在与香港有关方面研究试行债券通,推动优化两地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跨境合作,进一步便利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债券通的具体方案及相关工作进展,将适时公布”。

  资本市场开放再进一步

  债券通的启动,也将是债市乃至整个资本市场在开放进程中迈出的一大步。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债券通将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部分。他指出,当前深港通、沪港通已经开通了,股票市场通道已打通,债券通启动的话,表明资本市场将实现全民对接,有利于提高国内债市的国际化程度,同时促进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国内投资者也能买到香港市场的债券。

  过去几年间,我国债市的开放步伐不断加速。2010年8月,央行放开三类境外机构运用人民币头寸进入银行间债市;2011年12月,RQFII制度正式开始试点运行;2013年3月,央行允许获得批准的QFII投资者申请进入银行间债市;2015年7月,央行规定三类机构通过备案即可运用人民币投资中国银行间市场;2016年2月,央行取消了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市的额度限制,并简化管理流程。

  开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央行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局长潘功胜3月10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介绍,“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央行在稳步推动债券市场的开放,这种开放基本上有两个维度在进行,第一个维度就是境外的机构到中国市场来发行债券,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熊猫债’,到目前为止,‘熊猫债’发了600多亿元;第二个维度就是推动境外机构投资中国的债券市场,目前已有400多家,投资规模约8000亿元。”

  意义超沪港通深港通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于支持中国实体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潘功胜如此评价。债市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因此尤为关键。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提出,中国有必要抓好债券市场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消化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堆积起来的过剩资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明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助益资本的稳健增长,同时对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提供支撑。此外,我国债市如果能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将有助于国际资本均衡流动,减少外汇储备消耗。

  梳理沪港通、深港通和正筹备启动的债券通不难发现,监管层都把金融开放的第一站选在香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从金融领域来讲,香港的成熟度在亚洲都是位于前列。我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基本从H股开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叫红筹股。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也是从香港起步。可以说,不少市场开放都是从香港市场开始,积累经验后再走向世界。

  杨德龙进一步表示,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香港市场相对成熟,通过开通债券通,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发展,促进国内债券市场走向成熟,逐步改变企业债刚性兑付的投资习惯。

  债券通将发挥的影响或许还不止如此。在黄金钱包首席研究员肖磊看来,当前资本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债券、期货等,其中股市中的沪港通、深港通都是对散户开放的,不是银行间市场,但债券通则面向机构,加上债券市场牵扯资金定价的问题,能发挥流动性定价机制,对利率影响很大,这对于我国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源分配、评级制度等都能起到完善作用。

  债市开放潜力仍然巨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然我国债券市场上仍存在一些“痼疾”需要得到解决。陈功具体分析称,首先是多头监管问题,当前国家发改委审批企业债、证监会核准上市公司债、央行领导下的交易商协会注册核准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这可能造成监管套利和执法缺失,进而引发市场运行紊乱;其次,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割裂,在去年债市风波中,国债在不同债券市场间存在相当显著的价格差异,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我国债市存在过高的交易成本;再次,刚性兑付问题,虽然最近出现了一些债券违约,但是债券违约风险仍未市场化,这也导致我国债券评级失真情况严重,整个债市风险定价机制仍不健全。

  债市的对外开放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消除这些“痼疾”。潘功胜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开放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下一步,央行会完善相关的一些制度的安排,包括法律、会计税收等方面,为境外的投资者营造一个更加便利的制度环境,同时也要推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跨境合作。

  2月下旬,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新加坡参加会议时还曾透露,国家外管局正在积极研究允许投资于中国银行间债市的境外非央行机构投资者参与境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具体办法,不久将会出台。这个办法的出台,将会降低境外投资者的外汇对冲成本,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的债券市场。

  肖磊表示,国内的债券分为很多种,发行主体也有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等,开放讲的是一个次序问题,可以是一些主流的、评级较高的债券先开放,一些风险较大、评级较低的债券后开放,要有一个渐进的开放过程。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程维妙/文 张彬/制表

  近年来债市开放历程一览

  2010年8月

  央行放开三类境外机构运用人民币头寸进入银行间债市

  2011年12月

  RQFII制度正式开始试点运行

  2013年3月

  央行允许获得批准的QFII投资者申请进入银行间债市

  2015年7月

  央行规定三类机构通过备案即可运用人民币投资中国银行间市场

  2016年2月

  央行取消了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市的额度限制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