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01:04 证券时报

  我国经济增长向周期底部接近的概率比较大

  作者:马晓河

  今后我国经济增长向周期底部接近的概率加大,宏观政策的关键是,中国经济增长必须尽快实现新旧动力的接续。培育新动力,核心就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今后经济运行走势如何?目前各界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向周期底部接近的可能概率比较大。

  第一,从需求侧分析,投资降、消费降,出口由负转正低速增长。2010~2015年投资从23.8%降到8.2%,今年1~6月投资9.0%,1~8月8.1%,虽然降幅趋缓,但由于民间投资不跟进,投资增长率的回升还缺乏内生动力。因此,从目前看,除了政府基础设施和国有投资增长较快之外,还看不出总投资增长率会在短期内由降转升。消费增长率也是从2010年18.3%逐步降到2015年10.7%,今年前8月10.3%,今后增长估计也不会太快,特别在去产能条件下,收入增长缓慢还会使消费出现弱势下降,预计今后大致保持在10%~11%之间。从投资和消费增长变动特点看,投资是快变量,消费是慢变量,短期内投资上不来,经济增长就不会出现明显转升,因为慢变量消费对经济增长只能起稳定器作用。再看出口,1~8月出口是-1.0%,8月是5.9%,今后出口在人民币贬值通道中继续低速增长,但受国际需求疲弱环境影响,出现高增长可能性不大。因此,从三大需求分析,今后经济运行明显回升的可能性不大,向周期底部接近的可能概率比较大。

  第二,从供给侧分析,制造业在短期内难以快速回升上来,因为传统落后产能在市场连续出清条件下,恢复增长的阻力还比较大,而新兴产业尽管在孕育成长,但要在短期内替代和弥补传统产业衰退带来的增长损失恐怕为时过早。过去我们把过多的资本、资源投向传统制造业和中低端产业,没有为后续产业成长留下多少空间,资本、技术、人才积累严重不足,另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最终导致我国最需要发展的中高端产业上不来。可以预见,这种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制造业掉头向上还需要时间。令人担忧的是,受制造业低迷以及市场需求预期影响,服务业增长率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如果这种继续变为趋势,将对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影响。

  分所有者结构看,占据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本应在培育和推进新兴产业成长方面起主力军作用,但是在过去几年里,国有企业把57%左右的资本投向能源原材料加工制造业方面,仅仅保障了国家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安全,而投向装备制造业的资本只有35%左右,恰恰是装备制造业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在传统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成本上升,销售困难,利润下降,亏损大幅度增加,发展预期变差,而中高端制造业环节和领域,由于制度交易成本大、技术进入门槛高难以进入,最终导致民营企业对制造业投资大幅度下降。再看外商企业,当下,外商把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或环节向回搬,同时还把中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因此,目前在短期内制造业难以找到新动力增长主体,制造业能停止下滑将是本轮经济周期见底之时,也是今后经济增长的首要目标追求。好消息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54月在负值区域继续变窄并向零逼近,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小幅回升到容枯线附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改善,这些都表明制造业增长有了些许新迹象。

  第三,体制改革进程缓慢影响新旧经济动力结构转换。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已经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2.2%下滑到今年第二季度的6.7%,目前下行压力还在加大。问题的关键是经济增长中新旧动力不能接续。主要是因为传统增长动力衰退快,新增长动力成长慢。新增长动力成长慢的一个重要成因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抑制了新经济的发育成长。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目标制订、甚至改革的步骤路径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问题是落地慢落地难,甚至还出现了文件和实际执行结果不一样。上边一再喊政府要“放管服”、要减税降费,但下面动静不大,企业没有感受到,所以企业是读着文件高兴,实际办事就扫兴。

  世界银行发布了2016年189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排名,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第84位,其中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方面排名在130名之后。在中国内地开办一家企业,平均需要11道手续,用时31.35天。而经合组织需要5道手续和9天时间。这表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在支持企业创业创新环境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最近,有一个网络游戏制作企业,反映情况显示,企业开发一款网游产品,需要申请出版号,没有出版号不能上线,申请一个出版号需要交6份证件复印件,申报文件在出版社审核5~10日,出版局审核15~20日,广电总局审核40~60日,共60~90日。这说明我们的体制门槛依然较多,办事效率不高,还存在寻租行为。如果不加快体制改革,这些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迁移国外。因此,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改革,加快改革,继续为企业放权,为社会让利,坚定不移地做好“放管服”,为经济新动力成长提供新制度支撑。

  总的来说,今后我国经济增长向周期底部接近的概率加大,宏观政策的关键是,中国经济增长必须尽快实现新旧动力的接续。培育新动力,核心就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继续下放审批权事项,减税减负,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逐渐放开垄断行业,降低民间企业进入成本。同时,体制改革要加快的关键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拓宽改革开放道路,放开视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