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3日11:00 中国证券网

  原标题:新华社:银行不良贷款增速现放缓势头

  中国证券网讯 在经历连续十几个季度攀升后,刚披露完毕的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不良贷款增速出现放缓势头。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迎来拐点?

  据新华社3日消息,梳理三季报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放缓势头。三季度末,建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民生银行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光大银行比去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农行的不良率与上年末持平。

  一些银行的不良率虽然有所上升,但增速已经大大放缓。9月末中国银行的不良率为1.48%,较上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原因时表示,一方面是宏观经济有所企稳,不良贷款的暴露有所减缓;另一方面银行自身采取了不少应对措施。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研究员温彬表示,银行利用利润和拨备加大核销力度,同时采取多样化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前期不良贷款暴露比较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不良贷款压力有所下降,去产能进展顺利的行业不良贷款上升压力也有所缓解。

  对商业银行来说,控制不良贷款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化解存量;二是加强风险管控,减少新增不良。

  记者采访多家商业银行了解到,为防止新增不良贷款,银行普遍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行业准入限制+名单制管理”。各行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审批权限普遍上收,同时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风险较低的行业避险。

  据江苏银监局副局长丁灿介绍,今年1月至9月,江苏银行业共否决五大产能过剩行业授信申请165亿元,压缩产能过剩行业表内外授信502亿元。对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内外融资余额达到3117亿元,较年初新增416亿元。

  尽管出现难得的放缓势头,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还不能判断不良贷款已经见顶。

  “认为不良资产质量出现拐点可能为时尚早。我国经济转型仍在路上,一些行业和产业处于去产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预计不良贷款仍可能缓慢上升。”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表示。

  事实上,一些银行的不良率仍在攀升。三季度末,招商银行不良率比上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不良率较期初上升0.25个百分点;浦发银行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0.16个百分点。

  “整体看,不良贷款拐点并未到来,仍应保持谨慎态度。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还需稳固;另一方面关注类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剪刀差还在上升,一些关注类贷款质量下迁的风险依然存在。”温彬表示。

  不良贷款的“后备力量”——关注类贷款的增加值得注意。截至9月末,浦发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1090亿元,比2015年年底增加68%。兴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为600亿元,比2015年年底增长43.7%。平安银行华夏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均超过4%。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认为,当前银行业防范风险、降低不良的压力仍然较大。“从区域看,不良贷款风险将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从行业看,尽管当前房地产行业不良率不高,但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了大量信贷资金,在去库存压力下,潜在风险将进一步显现。”

  对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认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符合经济金融运行规律。从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盈利水平等指标看,信贷风险是可控的。

  “拨备覆盖率是逆周期调节的手段,从理论上讲,达到100%就可以全部覆盖不良贷款的风险。”郭田勇表示,拨备降低正是其发挥“以丰补欠”作用的体现,目前来看风险可控,但拨备也不能降太多,要保持相对充裕。

  董希淼认为,处置存量不良贷款,遏制新增不良贷款,是当务之急。要真正化解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压力,还需坚持标本兼治。“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硬化’其预算约束。同时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这是治本之道。”他说。

责任编辑:李思阳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OPPO胜利因智能手机技术停滞

OPPO完全地复制了过往二十多年来,在饮料、保健品、家电和服装市场上一再发生过的“营销奇迹”。那么,为什么仍然会出现OPPO式的胜利?

人民币不会也不该大幅贬值

此轮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是自我实现的预期在起作用。应对这一措施,短期内必须坚定地管理投资者预期与资金流动。中长期来看,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调低中国的货币存量,从根子上稳定中国的金融。

为何德国对中国投资态度突变

“德国作为商业重镇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政界和经济界有个互不干涉的传统,这就保证了商业活动的独立性。如果德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筑篱盖墙,只会让自家企业懒惰。”

东北地区已陷入“资源诅咒”

营商环境恶化实际上是东北经济困局的一种表象,是结果而非原因。之所以出现营商环境恶化这一结果,是因为“资源诅咒”、劳动力外流和人口老龄化、体制机制滞后等掣肘性因素的存在。东北要实现振兴,需正视与解决好这三大掣肘性因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