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的中国式跃进

2014年02月10日 14:23  证券市场周刊 微博

  本刊特约作者 徐高林 李鹏彬/文

  网络搜索“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你会发现在该公司网站的搜索结果条目上显示有“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领域。没错,继平安集团之后,第二个“三驾马车”保险集团来了,它就是安邦。

  2013年底,随着安邦保险举牌招商银行,它很快就遭遇了人肉搜索级别的轮番调查与猜测。可惜,由于安邦集团网站不披露全体股东名单、不披露合并的年报、其最大子公司安邦财险网站也只披露年报摘要而不是全文(从其他公开渠道似乎也都查不到这些信息),所以,2013年底的“安邦热”只是为其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解开的谜团甚少。招行2013年报的预约披露日是2014年3月29日,各方只能耐心等待。

  在对安邦八卦式的“土豪”追踪之际,更有价值严肃思考的问题是:安邦的发展战略和模式是否代表了业内一批公司?有何特点和利弊?

  安邦十年扩张

  安邦集团历史并不久远,它始于2004年6月获批的安邦财险。至今没有披露一些基本事项,比如成立之初的股东,除了上汽集团之外,具体还有哪些公司等难寻踪迹。

  直到2009年,安邦财险都是单机构运作,主要是推出了理财型的保险产品,资本金方面多次增资。2004年成立时的注册资本金是5亿元,其中上汽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0%;2005年增资至16.9亿元;2006年,再次增资至37.9亿元;2008年进行第三次增资,注册资本增至46亿元;其后,注册资本多次变化,几乎令市场一头雾水。表1显示,安邦的股东多与汽车业有关:生产汽车的、运营汽车的、经营道路的和为车加油的,等等。到2008年,上汽还和联通租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联通租赁”)等五家公司一起并列第一大股东,但中石化已经和另外两家公司一起退居二线;到2011年,上汽集团便不再跟进安邦的增资步伐,只是维持7.58亿元的投资,原因可能是上汽董事长胡茂元年龄已经接近退休,担纲2011年增资主力军是原8家股东中的联通租赁等五家公司、其余三家都维持原有出资,其中联通租赁增资力度最大:增加投资16.4亿元夺得单一最大股东地位。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此时上汽和中石化在8家股东中出资已经降到第六、第七的位置,但安邦在对外宣传的股东中仍然只提这两家公司,只字不提另外五家“大股东”。可能的原因之一,或是第一大股东联通租赁没有什么名气,要不是2013年初保监会《关于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修改章程的批复》中注明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何新民)和工商注册号(330000000017659),只通过网络搜寻,恐怕无法确认。笔者与网上公布的电话(18601095032)联系得知,联通租赁现在已经不具体做汽车租赁业务,改由联通物产租赁有限公司来经营,而且联通物产有自己的公司网站(http://www.rongziche.com/)。从表中不难看出,2011年8月份时,安邦财险资本金水平是在安邦集团化过程中的过渡性设置,但却因超过当时的人保财险而被媒体炒作,“被迫出名”,这难道是一种营销手法?

  安邦财险单机构运作的格局在2010年初被打破,并迅速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光2010年1月,就有三个重大事件:并购瑞福德、筹建安邦人寿、获得股票直接投资资格。同年,安邦先后成立安邦人寿保险公司与和谐健康保险公司。

  2011年安邦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与和谐保险销售有限公司成立,并成立集团,成为国内第八家保险集团公司。此时,离2008年1月阳光保险控股公司正式更名为阳光保险集团公司,成为国内第七家保险集团已经过去三年多,也是2010年3月保监会发布《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后成立的首家保险集团,可以说是在新一轮保险集团化中夺得头彩。不过,客观来看,首先,集团化仅仅是大公司的经营战略之一,并非所有保险公司都在追求的目标;其次,它也并非保监会刻意引导的发展方向,2011年7月,时任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明确表示:“现在还有一些公司在申请设立集团公司,但我们支持多数公司走专业化经营的思路,因此集团的数量会有控制。”;第三,集团化也不完全代表资本实力或业务竞争力,因为专业化的熟练效应和集团化的协同效应会在不同条件下各占优势,没有定论。当然,对于集团化的追求者来说,这肯定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只不过不需要在中国十大保险集团之类的符号上面去附加太多的光环。

  根据2012年3月8日保监会签发的《关于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的批复》,安邦集团的业务范围为:投资设立保险企业;监督管理控股投资企业的各种国内国际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投资业务;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但安邦之志更加高远,于是,同年9月19日,保监会又做出了《关于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经营范围的批复》,添加了“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业务”。这样,凡是合法的保险业务都授权了。安邦集团官网显示,目前旗下已经拥有安邦产险、安邦人寿、和谐健康、安邦资产、和谐保险销售、瑞和保险经纪、成都农村商业银行、安邦资产(香港)、邦银金租和安邦养老等10家子公司;其中,2013年底刚开业的安邦养老至今尚未满月,该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是国内第六家养老险公司。

  保费增长显疲态

  在大幅扩张的同时,作为安邦基业的保险业发展怎样?

  在资本金方面, 2010-2012年间,安邦财险的资本金与其他保险集团的财险公司相比也处于中上水平,而且排名是上升的。从图1还可以看出,就资本金的增幅而言,安邦财险是最显著的。

  上汽集团作为中国第四大汽车集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安邦财险初期的业务定位,即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车险。这种业务结构是否合理,一度在2005年引起保险市场以及投资者的怀疑,毕竟彼时中国车险市场中盈利的不过两三家大型保险公司而已。然而在时任安邦财险CEO吴小晖设计的动力系统业务管理模块中,车险直销成为主要考核标准。来自股东的车险业务量导致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4S店,车险业务占据保险业务总量的90%。与此同时,车险业务的大量增加并没有导致综合成本率的高企。这主要得益于吴小晖构建的赔付制度,在业务实践中安邦财险形成了月度全额预算管理制度。与其他保险公司年度预算不同,安邦子公司以及各部门需要在每个月末而不是年末申请下一月度的支出预算额。此外,凡是5万元以上的赔案都需要经过吴小晖亲自审核通过。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近乎苛刻的保险业务和赔付模式保证了其车险业务没有出现当时普遍存在的“赔本赚吆喝”的现象。因此,当2006年前后保险监管部门指出,发展车险业务不能单纯为占据市场,还需考虑利润状况时,安邦财险已经实施“九八计划”发展战略两年有余,该战略主要目标是实现保费过百亿,利润占保费收入的2%。

  随着2011年车险费率市场化正式启动,安邦财险的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尽管集团化进程加速以及上汽集团持股比例降低等情况接踵而至,但安邦财险的车险业务占比仍旧是有增无减。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安邦车险业务保费收入达42.44亿元,约占财险总保费的96%。

  从图2看安邦财险成立十年来的保费增长情况,不难发现其呈现出两个特点迥异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4-2009年,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安邦财险的保费收入为10.01亿元,经过两年的飞跃之后,保费收入一直在50亿元附近徘徊。该阶段安邦财险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基本进入第二梯队。第二阶段为2010年至今,2010年安邦财险的保费收入从53.12亿元迅猛增加至70.3亿元,其后则增幅甚小。其原因首先是,从财险行业内部来看,由于车险市场竞争加剧,非车险业务增长相对较缓导致保费难以继续增长;其次,安邦从2010年开始集团化步伐明显加快,财险保费增长在集团工作中的重要性可能也有所下降。

  2010年以来,安邦财险保费收入基本没有什么增长,大致保持在70亿元。图3对比一下最近几年安邦财险保费收入与业内主要公司的情况,数据显示,虽然各公司间资本实力差距不是很大,安邦处于中上水平,到2012年甚至已经接近、或者迈入第一梯队,但是,就保费收入而言,三个梯队的层次非常明显:人保财险是独占鳌头的第一梯队,保费水平比位居第二的平安财险大概要高一倍;第二梯队则是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年度保费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千亿级别,往上比大约相当于人保财险的一半,往下比又是其余“小兄弟们”保费收入的好几倍;第三梯队则是其余四家,虽然各家金额还是有差距,但是都属于“矮个儿”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资本水平接近“大个儿”的安邦,不仅保费水平落入“矮个儿”之列,而且,2010年以来,在别的公司基本上都呈稳步上升的良好状态时,安邦却呈“震荡下跌”的堪忧状态。据刚刚公布的2013年最新数据,图3中的另外六家公司保费都比2012年增长15%左右,唯独安邦下降8%。

  2010年刚成立的安邦人寿与上述集团/公司的寿险业务相比,竞争力也并不处于优势地位。

  资本金雄厚而保险业务并未相应快速发展,使得安邦几大保险子公司的偿付能力都处于超强状态。仅以2011年和2012年为例,安邦财险、安邦人寿和和谐健康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67819.68%、1198.58%;73341%、3322%;3689%、371%,这与中国人寿、平安集团等诸多保险公司贴近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红线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因此,安邦集团的保险业务还大有潜力可挖。

  大手笔投资令市场侧目

  与集团化后的安邦财险显示出保费增长疲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邦近几年的投资业务做得风生水起、甚至不时成为舆论焦点。

  首先,在北京CBD买地。

  2010年7月,保监会制定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同年12月北京CBD中服地块首批6块地的出让过程中,泰康、阳光、生命和安邦等共8家保险公司参与组建的联合体进行了投标,却只有安邦中标:Z5地块底价为17.34亿元,安邦财产保险、和谐健康保险、标准投资集团报价最高,为25.2亿元,成功夺得z5地块。半年之后的2011年7月,在中服地块第二批9块地的出让过程中,各大保险公司主导的几个联合体大获全胜,在9块土地出让中夺得6块,而其中只是一家中型保险集团的安邦在这6块地中独占2块:Z9地块——中标人为安邦人寿和北京涛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标联合体,中标价格为22.92亿元,比底价只高出1.6%;Z10地块——中标人为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联通租赁、安邦财险和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投标联合体,中标价格为34.5亿元。工商资料显示,涛力投资成立于2008年3月,注册资本4.08亿元,股东为北京国通高盛投资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占50.95%,实际控制人为吴小晖。联通租赁于2011年成为安邦第一大股东,而标准投资集团则是安邦第四大股东。因此,在北京CBD土地争夺战中的最大赢家则非安邦莫属。

  其次,收购成都农村商业银行。

  2009年12月,成都农商银行正式开业。很快,2010年12月底,成都农商行开始定向募股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增资完成后,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将高达35%,将取代成都投控集团等成都市级国资机构占据相对控股地位。

  而早在2009年,吴小晖在成都考察时就曾表示,“希望把安邦华南片区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在成都。”2010年7月,安邦保险出资4.92亿元购置了原成都市行政办公中心1、2号楼房产。

  2010年底,成都农商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案推出后,最终出手的是安邦保险,于2011年9月底拿下控股权。此时,离安邦在北京CBD土地争夺战中大捷和安邦集团化获批仅仅两个月。

  控股成都农商行后,安邦的整合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2011年10月,安邦保险便将和谐健康险总部迁往成都;12月,任命和谐健康险董事长李军担任成都农商行行长;很快,安邦集团董事陈萍出任成都农商行董事长,实现了掌握控股权的最后一步,完全超出了一般战略投资者仅是财务投资的理论概念。当初成都农商行董事长决定引入占据控股地位的战略投资者,不知是何考虑?

  除了人事变动已然确定外,经营情况目前尚缺乏权威、系统的信息,因为从公开渠道现在似乎查不到安邦控股该行以来的年报。只有一些碎片化的、新闻性的或来自网络的信息,比如,据报道,截至2012年底,成都农商行总资产已达3042亿元,201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1.75亿元,超过2011年全年。再如,安邦保险收购后,已经三年没有分红、两年没有公布年报。不分红可以理解,但不公布年报(或者公布得很隐秘)则让人费解。而且,2011年底、2012年初该行行长、董事长的更换,从公开渠道似乎找不到相关董事会决议或监管部门的批文。

  第三,举牌招行和金地集团

  经过2011年下半年的一系列大动作后,安邦在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终于相对平静。但2013年底,更大的动作来了。12月初,关于安邦持股金地集团达到5%的提示性公告披露,但由于安邦的持股也就两亿多股,并未引起市场太多关注。事后来看,主要是安邦的《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第三节 权益变动方式”的写法比较特别,它不像生命人寿等多数公司那样,说明本次权益变动发生的具体时间、金额和方式,而是简单说明截至哪一天的累计持股达到多少。由于它对金地的持股变化本次就只有一笔金额仅0.28亿元的交易,因此,这种笼统的写法并无大碍。但在之后的招行增持事件中就使得投资手法扑朔迷离。

  2013年12月9日,上交所官网“大宗交易信息”栏目披露,当日招商银行发生了9笔、共计113326.08万股的大宗交易,买卖双方均为机构专用席位,成交价都是12.07元,比招行当日的收盘价10.90元溢价10.73%,金额高达136.78亿元。这些交易因为刷新了上交所2003年推出大宗交易以来的单只股票单日大宗交易记录而立即成为舆论焦点。招行在2013年全年大宗交易成交也就11.51亿股、138.98亿元,而且已经是上交所之冠,可见,安邦制造的招行一天的大宗交易,在沪市十年历史上与其他股票的全年大宗交易相比都遥遥领先。

  10日晚间(虽然显示的日期为11日),招行发布“关于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表示10日收到安邦财产保险公司通知,该公司通过安邦财产保险传统产品账户于日前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增持招行1133260873股A股,增持后安邦财产保险公司持有招行1260992284股A股股份,占招行总股本的5.00000002%,首次达到并超过招行总股本的5%。很多人以为这就解开了12月9日的大宗交易之谜,其实不一定对。12日,招行发布安邦财险“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这个报告书看似例行公事、实则充满艺术。它在“第三节 权益变动方式”也只披露通过什么账户截至哪天持股量达到多少;在“第四节 前6个月内买卖上市公司交易股份的情况”部分,它也只笼统披露安邦财产保险传统账户在2013年9月买入18931231股,均价9.29元,成交金额175871136元;12月买入1133260873股,均价12.07元,成交金额13678458634元。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在作为附表的《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中如下两行信息里披露的:“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前拥有权益的股份数量及占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比例”,持股数量1260992184股,持股比例:4.9999996 %;“本次权益变动后,信息披露义务人拥有权益的股份数量及持股比例”,持股数量1260992284股 ,持股比例:5%。

  这几乎是一场戏剧化的表演:安邦财险不是在为9日那11.33亿股的交易发布报告书,当时,安邦还没有达到必须披露持股的5%下限要求,还差96股!不知到底为什么,安邦毅然决定再投资“决定性的100股”,达到披露的要求。这个“十亿仓位再买100股”的行为用报告书所说的“出于对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来解释,恐怕需要“非凡的”想象力。这样看来,虽然安邦披露12月份买的1133260873股可以表示为113326.09万股,与前述上交所披露的大宗交易113326.08万股正好大约差100股,而且应该吻合;但是,安邦并没有明确地呼应这种猜测,而安邦的信息披露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

  其实,安邦对招行垂青已久。相关数据显示,安邦的传统保险产品账户在2012年上半年因为大幅增持超过3亿股而首次跨入十大股东行列。结合安邦的整个战略发展脉络来看,这正好是在2011年底安邦完成对成都农商行的控股及高层调整之后。2012年下半年,安邦进一步增持了2.7亿股,累计投资超过6亿股,占比超过2.7%,2013年也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在对招行的投资达到一个高度后,安邦又启动了对民生银行的投资。民生十大股东榜显示,安邦是在2013年第一季度末因安邦财险-传统产品账户累计持股超过8.5亿股、占比超过3%而首次进入十大股东行列,其后又在第二季度增持5.3亿股而使占比达到4.89%,在十大股东中排名第二,直逼5%的举牌线。

  2013年一季度末,安邦的传统保险产品账户持有招行占比达到2.76%。根据2013年12月12日安邦财险披露的报告书倒推,可以估计安邦财险-传统产品账户在招行2012年股东大会股权登记日大约持有1.09亿股,占比0.43%,使得安邦投资招行的股份合并达到提名董事的持股下限3%,于是2013年5月31日,在招行2012年度股东大会上,安邦提名朱艺出任招行非执行董事。虽然最后未获通过,但显示了安邦参与招行管理的意愿。而持有招行超过4.8%的生命人寿却没有提名人选进入表决程序。

  在2013年5月底参与招行高管层的努力失败之后,安邦非但没有放弃,反而进一步增持股份,到9月底,集团账户增持1亿股、安邦财险账户增持0.19亿股。到2013年12月10日,安邦更是高调地通过财险账户使持股比例越过5%。按正常逻辑的话,安邦应该是要寻求进入招行高管队伍。

  除了对招行、金地和民生的大比例持仓外,安邦最近还出现在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安邦还通过集团账户持有工商银行0.16%股份、通过和谐健康万能险账户持有辽宁成大1.94%股份、通过安邦寿险传统账户持有吉林敖东1.48%股份、通过集团传统账户持有中国水电0.95%股份。

  除了对招行这种有管理意图的投资外,股市投资的常见目的是获得孳息或差价收益。虽然很多保险公司都守口如瓶,但安邦却同样高调地披露过。安邦资产管理负责人曾表示,2012年基于银行股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结论,在市场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加大对绩优银行股的投资,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权益投资上取得了20%以上的收益。

  此外,安邦在保险业中率先涉足金融租赁。

  2013年8月,银监会签发了《关于邦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标志着安邦成功筹建了第一家保险系的金融租赁公司。邦银金租注册地天津,注册资本10亿元:成都农商行出资5.1亿元、持股比例51%,安邦人寿4.9亿元,持股比例49%。

  此前,平安集团于2012年10月获得外资融资租赁牌照,成立平安国际融资租赁,但并非金融租赁牌照,而且出资方亦非平安旗下保险公司。据说,平安集团同时也申请了金融租赁牌照,但未获批。

  虽然保险系租赁公司还未成规模,但是保险资金追求长期稳健收益的特点与融资租赁业务相匹配,保险资金已然开始对接融资租赁业务。前不久平安国际融资租赁就通过信托计划的方式引入了平安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资金。

  在美国,保险公司介入办公楼房地产投资的主要方式就是1940年代开启的房地产回租模式。已经打开租赁业大门的中国保险公司,相信也会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就完整的金融产业链而言,安邦也许还需要控股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但安邦从一家中型保险公司起步,从2010年初至今的短短四年里,已经算是行动迅猛了。而且,哪天一觉醒来就发现财经头条是安邦又挥师哪个金融行业也不奇怪。

  作者为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及其研究生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央视暗拍东莞色情业:五星酒店裸舞选秀
  • 体育CBA福建5加时胜 前马竞主帅将执教国安
  • 娱乐央视春晚用语纠错:从未“想你365天”
  • 财经人民日报:人民币没有贬值理由
  • 科技高通涉嫌垄断遭举报:国产替代加速
  • 博客实拍北京初雪(组图) 冯小刚和春晚的交易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马年职场囧规:同事间上班前要爱的抱抱
  • 谢作诗:东莞应该率先发展色情业
  • 叶檀:2014最大风险是新兴市场危机
  • 陈志武:量化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 管清友:大话央行四季度货币报告
  • 江濡山:美国股市的软肋
  • 肖磊:新兴国家货币为何靠不住
  • 王福重:中国95%的税该取消
  • 陶冬:非农再失手 耶伦初登场
  • 梁建章:应设立生育节 鼓励生育二胎
  • 李迅雷:改革之年能否消弭高楼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