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只有中金、中信、海通等十余家券商有专攻并购的团队
■本报记者 潘 侠
除了债券、再融资等,并购重组市场的风生水起也为券商投行业务打开了另一扇窗。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3年5月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69起并购交易,交易总金额约为33.86亿美元,环比增加33.9%。具体来看,国内并购62起,占并购案例总数的89.9%,金额30.57亿美元,占比90.3%;海外并购6起,个数占比8.7%,金额3.29亿美元,占比9.7%;外资并购1起,个数占比1.5%,披露金额约47.00万美元。5月交易金额最大的案例是TCL[微博]集团以5.12亿美元收购华星光电30.0%股权。
与此相对应的是,长期依赖IPO业务收入的投行业务结构正在调整,券商并购业务也在重排座次。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2012年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位居前三甲的是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净收入分别为2.43亿元、1.56亿元和1.35亿元。自2010年以来,中金、中信轮流在国内并购市场上连续三年领先。这两家券商很早就组建了专门从事并购的团队,无论IPO市场如何都在坚定地按自己的想法发展并购业务。
华泰证券的并购团队也积累了多年的业务经验。公司从2010年排名第11位,到2011年排行第四位,到去年进入前三,近三年来业绩一路前进。与大投行不同的是,近三年来该公司涉及的13家次产业并购全部来自中小板(3家)和创业板(10家)。西南证券的并购业务也是逐年向前迈进,2012年净收入(10554万元)是2010年的四倍多。
海通证券、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微博]则排名持稳。表现突出的是华融证券和华龙证券,两家小券商从40名之外一举跃至第11位和第12位。
以中小项目见长的国信证券、平安证券[微博]反而掉队严重。国信2011年并购净收入为5254万元,2012年几乎缩减了一半,只有2667万元,排名从第八位掉到了第14位;平安则从第13位下滑至第18位。
在IPO重启时间未定的情况下,并购业务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证券业协会在6月19日、20日举办的2013年首届保代培训的主题便是“并购”,内容涉及六个方面,并购业务监管新政策解读及审核流程介绍;涉及国有资产并购业务的监管制度和要求;并购重组法律审核要点;并购重组财务审核要点;并购的信息披露;国内及国际并购重组内控情况及创新发展趋势。而在此前,每次保代培训的重点都是IPO政策。
但相对于IPO,并购重组操作更加复杂,没有专业团队和长期积累,要想在并购市场分一杯羹并不容易。一般来讲,最乐观的统计,50%的并购都是失败的。正是由于并购重组失败率高,且财务顾问费远不如保荐承销费,所以不少投行长期把重点放在IPO业务上。目前在国内投行中,只有十余家券商有专攻并购的团队,包括中金、中信、海通、华泰联合、西南、中信建投、招商等。并且普遍存在两种情况:有些并购部门并非专职承做并购项目,实际上是在IPO、再融资之外再寻找并购机会;二是并购部与投行的IPO等业务团队存在客户交叉,整体协同效应不乐观。
并购市场给并购团队提供更大想象和创造空间的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场化的并购需要是投行‘撮合交易’能力,即从发现目标、到撮合、再到发挥协同效应,而不是像以前国内A股并购以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资为主,考验投行的执行力,做到并不容易。
券商创新发展“体检”
之投行业务
一直以来,IPO承销收入是券商投行收入的重头。不过去年IPO进入空窗期,对已陷入行业景气度下滑泥潭的券商投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许多手中握有项目资源的人在苦苦等待行业转暖。不过可喜的是,市场化机制作用下,一些投行人士率先在逆境中寻求改变,比如从此前注重IPO承销发展,转向重点关注债券承销、再融资项目、并购业务等。
数据显示,去年的企业债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全年市场共发行企业债484只,发行规模达到6499.31亿元,是2009年3252.33亿元的两倍。与此同时,长期以来IPO业务收入的投行业务结构正在调整,券商并购业务也在重排座次。自2010年以来,中金、中信轮流在国内并购市场上领先。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