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租车获赫兹逾2亿美元注资 董事长称不差钱将继续价格战

2013年04月19日 03:13  证券日报 

  公司董事长陆正耀表示,价格战的效果非常好,实现了预期目标

  ■本报记者 贺 骏

  去年4月赴美上市未果的神州租车,却接连获得比上市融资额还要多的输血。继去年7月获得全球知名VC华平投资2亿美元注资后,4月16日,神州租车再获全球最大租车企业赫兹租车注资,该注资换得神州租车20%股权及一个新增加的董事会席位。

  对于赫兹注资的具体金额,神州租车董事长陆正耀日前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仅透露“要远远大于2亿美元”。而据新华网最新报道,神州租车获得赫兹投资的总价值超过3亿美元,包括现金、赫兹在中国的资产和业务。由此推算,神州租车的估值约为15亿美元。

  截至目前,神州租车方面并未对该报道中的数据进行表态。

  可全球订车

  公开资料显示,赫兹成立于1918年,是全球最大的机场租车公司,也是美国市值最高的汽车租赁上市公司,占有美国2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全球150多个国家经营着约10400家直营、授权及特许经营网点,车队规模约75万台。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赫兹入华二十年来,发展并不理想。截至目前,车队规模仅1000多台,有6个分公司/办公室,2012年收入不到1.5亿元。根据双方协议,该部分资产及业务将并入神州租车。

  相比之下,神州租车的体量要庞大的多。截至2013年3月,神州租车在国内66个主要城市和52个主要机场拥有近700个租车网点。“神州租车2012年的营收约为17个亿。”陆正耀透露。

  显然,赫兹在华业务对神州租车营收的贡献有限,对于为何双方联手,陆正耀解释称:“双方将在资本、业务、管理、技术等层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神州租车将接入赫兹的全球预订体系,双方信息系统将实现无缝对接,赫兹将把其全球客户导入到神州租车,而国内用户也可以通过神州租车官网,实现全球订车。”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证券日报》表示:“神州租车看重的其实是赫兹的全球业务,如果赫兹能够把其全球客户导给神州租车的话,无疑将让神州租车获益匪浅。”

  将继续价格战

  神州租车去年4月16日披露的2012年一季报显示,一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530万元人民币。彼时,神州租车董事长陆正耀曾向记者表示:“神州租车已经跨过了盈亏平衡点,而且我们4月份报表出来了,也是盈利,且4月份盈利超过了一季度的总和。”

  如按该数据推算,神州租车2012年净利润应该至少不低于2120万元人民币。不过,陆正耀日前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却透露,“2012年神州租车的营收为17亿元,盈亏基本平衡”。

  既然从2012年一季度就已跨过盈亏平衡点,且4月份净利润超过一季度总和。那就意味着,2012年5月至年底的8个月,神州租车至少亏了1060万元,吃掉了2012年前4个月的利润。

  对于这个“亏空”,陆正耀解释称:“这个从市场层面也能感觉出来,我们从美国回来以后,觉得还是应该加大整个市场方面的投入,价格方面、市场营销方面。我们觉得既然短期内不上市,那么,在市场上拥有领先地位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这样公司就调整了战略,把价格进一步下调。”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事实上,从去年‘五·一’前开始,在神州租车的带动下,汽车租赁行业掀起了全面的价格战,伴随其中的还有同行间的口水战,这样的价格战已经持续至今,大量汽车租赁企业对于神州租车这种价格战都非常不满,神州租车在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既得罪了同行,也牺牲了利润。”

  不过,对于价格战,陆正耀并没有收手的意思,“最终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原来我们是行业第二名到第四名加起来的总额,现在行业第二名到第二十名加起来,有没有我一半都不一定了”。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央本级三公预算公布:公车费近44亿
  • 体育湖人胜火箭西部第7收官 季后赛西部对阵
  • 娱乐台57岁作词人急办爷孙婚 嫩妻父欲告诱拐
  • 财经3月70大中城市仅温州房价环比下降
  • 科技大佬当年:上升期的史玉柱与陈天桥
  • 博客吕令子大学生活照(图) 戴旭回应南周访谈
  • 读书正说六宫:后妃们的"工资"差别有多大
  • 教育精英入围城 在港内地生的“七年之痒”
  • 育儿去香港抢不成奶粉抢纸尿裤?(图)
  • 冉学东:金价下跌必然预示着房价下跌吗
  • 袁一泓:呼吁彻底断绝福利分房
  • 姚树洁:撒切尔夫人鲜为人知的一面
  • 徐斌:滞胀是全球经济逃不掉的命运
  • 叶檀:黄金下跌预示着新一轮经济危机?
  • 张明:躲不开的实际汇率升值
  • 陶冬:去年的经济政策基本失败
  • 李罗力:国五条错在哪里
  • 孙立坚:中国为何要关注资产的安全性
  • 洪平凡: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