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记者 田小蕾/文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中海地产的办公楼就在自己的标志性建筑“深圳中海华庭”小区内。一进小区门口右手边一栋白色的16层大楼,就是中海大厦。
外界还搞不清楚的是,在国内口耳相传的中海地产,其实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
2000年建起的中海华庭,是当时国内数一数二的高档小区。与其贵气不同,同驻一小区的中海大厦异常简朴。既没有金碧辉煌的外表,也没有豪华的内部装修。大厅里除了水池和金鱼,没有其他装饰物。
中海地产在市场上却没这么低调。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17.7%至83.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68.7亿元,近万科两倍,位居行业第一。
这一切,让公司的掌舵人郝建民变得异常神秘。
毛利高出万科10%
中海大厦所处的深圳市福田区福华路,12年前周边还一片荒凉,如今这里已是深圳的CBD。未来的深交所办公大楼、中国平安(微博)、华林证券、新华保险等多家金融机构驻扎于此。
而中海华庭经过12年岁月的打磨,价格从最初的8000元/平米涨到了如今的60000元/平米,80平米两房的月租金在6000元左右。
郝建民的办公室在中海地产大厦的15层,这里正在装修。“已经12年没有动了,这里也该装修下了。”据中海地产内部员工透露,郝建民经常深圳和香港两地办公,但在深圳主持工作更多一些。
在工作人员眼中,自己的老板是一个既温和又简朴的人,保持着老中海人艰苦奋斗的作风。
1987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工程系的郝建民,一毕业就进入中海地产母公司中国海外集团的控股公司做建筑工作。两年后,他被中建筑派往香港,就职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开始主持中海地产,任中海地产总经理。
郝建民对成本控制得异常严格,也就造就了中海高达40%的毛利率,高出万科10个百分点。
2012年上半年,万科虽然以625亿元销售额领跑房地产企业,比中海地产高出近100亿元,但净利润仅37.3亿元,为中海地产的54%。
低3%的银团贷款
“整个链条的成本控制都很严,一开始的融资成本就比较低。”一位跟踪中海地产的分析师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从香港获得银团贷款的利率相对于内地贷款年利率,要低3个百分点左右。”
在多数房地产企业在为融资发愁的时候,2012年4月,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地产)宣布,与12家银行组成的银团签订一项76亿港元三年期的俱乐部贷款。
业内人士表示,内地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能获得银团贷款的并不多,“银团贷款并非随便哪个企业都能做,这需要雄厚的资本规模和多年的业绩积累,让银行看到公司的可持续性。”北京某房企董事长说,这不仅需要该公司与众多银行有良好的业务来往及信用记录,还需要该公司拥有大规模的可投资项目。
早在2010年2月,中海就与中银香港、交银香港、工银亚洲等10家银行签署了80亿港元五年期银团贷款,主要用于房地产发展。2011年5月,中海地产又与11家著名银行组成的银团签订一项62亿港元五年期的银团贷款。
其实,2011年的银团贷款,中海地产原计划规模50亿港元,由于得到各银行的热情响应,公司最后决定将银团贷款规模增加至62亿港元。
“郝建民在香港建筑行业已经得到认可,并积累了与国际大金融财团合作的宝贵经验。”上述分析师说。
“抠”出来的毛利率
提及中海地产的高毛利率,上述中海地产的员工感叹说:“其实都是郝总领着我们抠出来的。”
或许让郝建民感到无奈的是,经常会有业主看到公司净利润那么高,抱怨中海都把钱抠掉了,没有给业主多少实惠。“其实在融资、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费用都精打细算。”上述员工说。
郝建民除了有银团贷款的号召力,还制定了一个营销费用的底线:一线营销费不超过销售额2%。“这已经比万科低近2个百分点。”北京某券商地产行业分析师指出。
2012年半年报显示,前六个月中海地产销售费用折合为5.3亿港元,占销售额的1%左右,而万科集团销售费用达到12.4亿元人民币,几乎是中海的2.3倍。
知情人士说,中海控制成本的营销措施非常细密:建立广告及市场推广计划、预算的执行及监督;完善营销成本管理招标体系,控制广告制作费用;降低媒体发布折扣点,直接降低广告费用。
与此同时,郝建民在人员方面也采取精简策略。据了解,目前中海地产人均创收0.18亿,2012年上半年行政管理费用4.8亿元,而万科则花去8.4亿元人民币,比中海高出40%。
瑞银指出,中海外销售及一般行政开支对销售比率仅3.8%,较去年降低10%,为同业最低。
利润率底线10%
熟悉郝建民的人都说,郝建民是一个温和、稳健的人,他不喜欢冒进,也不喜欢搞复杂的事。
他给中海定下的拿地规则是:利润率不低于10%。1998年,中海地产在香港以较高价格拿下的地块价格下跌惨烈。“受过伤,所以现在很谨慎。”
不久前,因拿地价格达不到10%利润率要求,中海地产放弃了广州和合肥的地块,被万科拿走。
今年年初,郝建民在业绩会上透露,今年计划投资额600亿港元,其中包括新增土地投资额250亿港元,新增土地面积目标720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8月,今年公司累计新增土地储备413.8万平方米,其中新增权益土地储备386.6万平方米。与中海地产年初目标仍相去甚远。
中海高管表示,上半年购买土地较少,不过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是比较恰当的买地时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1年中海地产在土地价格低迷时“反周期操作”,激进购入20多幅地块,所以今年上半年拿地意愿不强。而这种做法也让中海地产的土地储备成本从3500元/平方米下调至2395元/平方米,降低了31.57%。
郝建民降低拿地成本的另一个方法是收购。2010年3月,中海斥资30.72亿港元收购光大地产,而后者在全国拥有17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折合楼面价每平方米只有1600元左右。
另外,郝建民不青睐旧城改造。“因为涉及搬迁问题,票据也比较复杂,所以会拖延周期,成本也难以控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