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聚焦新股发行启动第二波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3日 07:29  证券时报

  新股发行改革再上弦 中小投资者期望高

  编者按:中国证监会日前发布《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开始启动新股发行第二阶段改革。《意见》从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以及回拨和中止发行机制等四方面进一步改革新股发行。那么,此项改革是否有助于提高新股定价过程的透明度?是否有助于减少新股发行的“三高现象”?对市场的短中期走势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就此约请部分专家和市场人士进行解读、研析。

  证券时报记者 孔 伟

  证监会近日发布《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启动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业内专家指出,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有助于遏制目前新股发行中存在的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额的“三高”现象,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这无疑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至于市场,则仍将按照其自身规律“我行我素”。

  改革向“三高”挥刀

  有市场人士认为,新股的“三高”大抵相当于“注水肉”,一旦业绩跟不上股价的脚步,“水分”被控干,对市场的影响毋庸置疑。方正证券分析师张皓亮表示,《意见》是一剂良方妙药,对询价对象的影响力和震慑力一目了然,将改变目前新股报价虚高的现象。广发基金策略分析师孙建波也表示,《意见》实际上就是通过增加机构投资者的购买量来增强其对报价的责任感,使得机构投资者在今后的报价中能更加趋于审慎,有利于遏制目前新股发行中普遍存在的高发行价问题。

  按照《意见》要求,主承销商应当制订推荐投资者的原则和标准。专家认为,这相当于引入了战略投资者,此类投资者可能会承诺更长的持股时间,减少机构限售股解禁期满时的冲击。

  此外,今后承销商不仅要将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公布,而且还要就公司市盈率与已上市类似的公司做比较,通过同行业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方面的可比性遏制非理性的报价。

  业内人士表示,询价过程其实就是买卖双方的价格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各环节信息公开有助于提高透明度,让公众有知情权,并至少能进行道德和舆论上的监督。

  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是此次改革的又一大亮点。由于申购不足的情况在A股市场极为罕见,对中止发行作出细化规定意在“未雨绸缪”。新规规定在网下报价情况未及发行人预期时可终止发行,意味着发行人在核准期内根据市场情况掌握发行时间,避开股市下跌的情况,而选择在股市向好的时间点发行,避免在熊市期间新股过密发行对大盘的冲击。

  中小投资者期望高

  那么,中小投资者对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又有何看法呢?和讯网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投资者投的是赞成票。

  在回答“您认为引入中止发行机制对新股发行有利有弊”问题时,58.62%的投票者认为“有利”,认为“有弊”和“说不好”的投资者仅占15.52%和25.86%;在“启动新股发行后续改革会促使市盈率水涨船高吗”问题中,认为“会”的投资者占29.31%,而认为“不会”者则占比48.28%;回答“说不好”的有22.41%。在“ 您还关注发行制度哪些方面”问题中,“散户认购”和“新股发行价格”这两大问题的关注度最高,分别达到31.03%和48.28%。

  由此可见,中小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当然,其关注度更多地侧重于与自身利益攸关的方面。

  大盘将按自身规律运行

  那么,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对市场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多位市场人士指出,短期而言对股市的影响有限,大盘仍将我行我素;而从中长期来看则无疑对市场有积极的影响。

  财通证券陈健认为,上周四大盘成功突破2700大关,曾使不少投资者欢欣鼓舞。然而,随着多头找不着新的做多“发动机”,大级别反弹行情可能正步入尾声。他给出的投资建议是:“弱市炒重组”,在经济面收敛时期,当内生性增长缺乏的时候,市场将侧重于追求外生性增长,央企重组、地方国资重组等体制型重组将此起彼伏成为热点。

  惯于技术分析的专家则指出,技术上本周是个重要时间之窗,行情在敏感的周期处于敏感的区位裹足不前,意味着新的震荡可能近在眼前。

  当然也不乏乐观者。世基投资王利敏就认为,自2319点上攻以来,大盘已经连续出现了7个“红色星期一”,这是市场强势的表现。上周五的下跌在10日、20日均线处已受到支撑,且技术调整从60分钟线上已经相当到位,所以有理由相信,本周仍有再现“红色星期一”的可能。

  和讯网上周末的调查也显示,中小投资者对本周的行情依然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其中,选择“强势上扬”的比例占到34.17%,认为“反复震荡”者最多,达40%;而认为会“继续下挫”者则仅占25.83%。

  ·专家观点·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此次改革沿市场化方向继续推进,可考虑对公积金转增股本进行限制,以解决中小盘股高溢价问题。企业上市后可以通过送股摊薄成本。

  首先,网下可摇号配售,提高询价机构的配售中签率,这样使得询价机构会“费心思”去考虑合适的定价,增加其定价责任;其次,增加信息透明度。主承销商披露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关键结论和主要参考信息,披露网下机构报价情况,把机构的报价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对机构哄抬价格产生制约作用;第三,允许主承销商自主选择投资者进行配售。主承销商不仅要面对买家,还需要面对卖家,需要满足双方要求。

  着名经济学家韩志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证监会逐步放权,完善从审批制到注册制。新股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申购和配售过程中的制度,最重要的是坚持“出高价者得”的原则。同时,对于操纵市场乱出价格者要加大处罚力度,让其“倾家荡产”。

  此外,在新股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承销商不能把承销对象作为直投对象,因为这样容易滋生内幕交易。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应该坚持市场化发行的方向不变,解决目前存在的询价非理性的问题。要改变目前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只有在市场扩容上下功夫,加大市场供给。当市场扩容到一定程度,可以达到供求平衡的时候,机构询价才会更加理性。要用市场的力量反过来逼迫询价的理性化。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是新股发行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也是新股发行模式在逐步加快市场化的步伐。《意见》要求在每笔配售量确定可获配机构的数量后,再对发行价格以上的入围报价进行配售,如果入围机构较多应进行随机摇号,根据摇号结果进行配售。这在新股报价申购和配售制度方面进一步约束了发行人及主承销商的责任,避免在定价过程中出现价格虚高的情况。

  《意见》允许主承销商自主推荐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定价能力和长期投资取向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配售,这相当于国际上的基石投资者。对有良好声誉、强大经济实力和议价能力的机构投资者的引入,是对目前询价对象的范围做了进一步扩大,也为基石投资者参与询价提供了机会,从而能让股票发行价格更加公道。

  着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新股发行机制的改革,必须要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责任约束。对于中止发行,证监会也许是在暗示未来新股的风险加大,有可能会破发,溢价会减少,进而中止发行。这里面的核心在于对于机构投资者的责任约束。现在有资格的询价机构有几百家,所以要达到要求也并不是很难,关键在于报出高价就要买,或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光喊价不买肯定是有问题的。(孔 伟 整理)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