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周荣祥
3月15日,“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便涌现三块“地王”,这与两会期间政府有关“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表态很不协调。翌日,地王周边地区,二手房价普涨,逼近一万元/平米。
但这并不值得惊讶,因为上述地王在此前推迟竞拍日期时就曾有消息称,相关部门担心两会期间出现高价地引起非议,从而特意将竞拍时间安排到两会后。
不惊讶的也包括争夺地王的央企。据了解,在三地王产生后,国资委相关官员曾致电三家央企询问此事。央企老总们的回答令该官员愕然,他们说,今年是地王,明年、后年就不是了,因为地价一直在涨。
这就是央企三夺地王的底气。因为看到投资房地产的巨额利润,近两年来,央企四处攻城掠地。数据显示,在一百多家央企中,有逾七成的央企涉足房地产业,但以地产为主业的仅有16家。
作为央企,其拿地也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国土部在拿地首付款上的新规客观上对民营企业造成了挤压;另一方面,央企从银行贷款的便利以及自身从事的垄断行业带来的垄断利润使其不用过多担心资金压力。这也是央企争地王的底气。
考虑到住建部在两会期间的强硬表态以及目前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上述原因显然并不是央企拿地的全部底气。央企三夺地王的真正底气在于:他们相信,造成房地产弊端的深层次体制,政府一时半会儿还难以去变革。
首先,房地产问题的根源在于财税体制。也就是说,现行的分税制造成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这其间的缺口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增加财政收入冲动,而出让土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央企逐利的本性。央企显然也注意到了一个事实,即在历次房地产调控中,政府从来没有说过要打压房价,只是希望房价能够温和上涨。住建部负责人也坦承“未来20年房价上涨压力很大”。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在本次调控中,从最早的“国四条”和“国十一条”中“遏制投资投机需求”的表述,转为总理工作报告中“遏制投机性需求”,仅仅少了“投资”两个字,但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微妙的变化,那就是,政府对房地产这个市场仍存呵护之意。
当房价未来上涨的趋势仍然延续,当历次房地产调控总是流于形式,当房地产调控的主体总是缺乏足够的动力,当政府再次明确提出房地产调控,那么有着充足现金流的央企,不乘着这调控的东风囤点地,又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