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再融资大戏:中行方案具示范效应 汇金为何不介入(2)

  未来资本要求或动态调整

  上海证券报: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监管部门一再提高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资本压力加大,您觉得,未来一两年,中国银行业存在多大的融资规模需求?有观点认为,监管部门将弹性调整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底线要求,这一调整取决于哪些因素?调整的趋势如何?

  鲁政委:未来1-2年银行存在多大的再融资需求,我个人认为,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据,因为这取决于多种因素,而这些目前都是不确定的:

  第一,监管部门所提出的动态资本充足率标准。未来不排除监管部门会根据形势变化,在经济偏向过热、需要遏制信贷时,将现有的大行11%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在需要放松信贷的时期,将资本充足率要求下调。因此,再融资规模,取决于监管部门的动态监管要求。

  第二、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的覆盖面。应该说,目前执行了较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的,还仅限于“银行”,而资本充足率要求尚未施加到各类“合作社”身上,如果未来如果覆盖到他们,融资需求也会增加。

  第三、银行利润转增资本的情况。利润转增资本是非常常见的补充资本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持现有股权结构相对稳定,而且也受到目前我国监管部门的鼓励。从最近两年整个金融业税后利润均在5000亿以上的情况看,如果能够在利润转增资本上取得进展,则面向市场再融资的压力其实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第四,银行风险资产的扩张速度。即使本轮融资过后,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到了较高水平,如果未来高资本消耗的业务依然扩张较快,那么,随着风险资产的快速扩张,为保证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标准,就依然需要继续增加融资。

  从目前的监管潮流来看,监管部门弹性调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底线要求,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第一、建立逆周期监管框架的需要。在经济繁荣、贷款投放迅猛的情况下,应该允许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反之,在需要增加信贷投放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可以下调资本充足率标准。

  第二、对银行未来面临风险的评估。如果监管部门认为,银行未来面临的风险将高于当前,其就可能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

  第三、兼顾国际监管潮流。目前,在国际监管领域中采取统一监管标准,已逐步成为潮流,因此,对本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还需要考虑国际同业和监管的要求,考虑银行业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四、也可能出现更多个性化的监管标准要求。根据不同类型机构的特点和特定机构所可能面临的风险,监管部门可能会对某类或特定机构提出不同于其他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当前我国监管机构对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不完全相同。

  赵庆明:2010年监管部门确定的新增贷款目标大体在7.5万亿左右,而对应的风险资产不会低于7.5万亿。因为存贷比是75%,银行要放7.5万亿贷款,背后的存款至少是10万亿,另2.5万亿要持有一些国债等,这些有的有风险权重,因此它的风险资产可能会超过7.5万亿。

  而目前大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是7%,这个量非常可观。2011年信贷也不大可能低于7.5万亿,2010-2011年信贷规模可能是18万亿,这相对于信贷需要的核心资本来说,大概在一万亿元左右。

  目前上市银行和一些拟上市银行,整个财务规模差不多占到整个银行业规模的四分之三,而目前他们的闲置资本可能也就有2000亿,因此如果按照银监会要求的7%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我认为未来两年已上市银行和拟上市银行对资本的需求可能在5000-7000亿。就算未来两年新增贷款在17万亿,未来的融资需求也要到五、六千亿。

  至于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觉得没必要调的那么高,现在很多国家都推迟执行巴塞尔协议,而我们却实行了更高要求的审慎风险监管,我觉得没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妄自菲薄。

  一是,我们的银行正处于高成长期。从1979年到现在,我们GDP增长率去掉物价基本上是9.5%以上,银行的增长率考虑物价因素在内,可能在15%或者更高。假如未来我们经济能够保持10%的增长率,CPI的上涨是2%的话,银行资产的成长率是12%以上。

  第二个现实就是经过本轮银行改革,我们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比以前大大提高,在国际上,我们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是非常好的。

  第三,不能忽视我们银行仍然是以低风险的传统业务为主。国际上的大银行,包括雷曼,资金充足率都是很充足的,但它倒下去了,所以不是说资本充足率充足就能确保没有风险。我们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现在已远远超过了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新巴塞尔协议对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4%,它要求的不仅是信用风险,还囊括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目前我们也已经算上这两个风险了,并且还将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由4%提高到7%,我觉得这有点忽视国情,忽视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源。

  调整的趋势目前很难说,但观察过去的做法来看,趋势可能是越调越高。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由4%调高到7%,资本充足率由8%调高到了11%。如果延续这种趋势,核心资本充足率是不是7%不行就8%,资本充足率11%不行就13%,甚至调到16%,目前真的不好确定。

  郭田勇:按照监管机构宏观审慎监管这种理念来看,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水平应该可以跟着经济周期以及银行业经营的周期性做一些动态调整。现在监管机构可能认为经济没有到过热的时候,但银行业信贷增长速度过快,使得银行的潜在风险加大;也加大了通胀压力。所以当前银行资本充足率上调应当是在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框架下一个周期性的产物。

  当然,未来我们经济形势平稳且通胀预期消除以后,同时银行业的信贷变得更加理性、平稳以后,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不排除往下调的可能。但目前来看,特别是今年开年银行贷款又冲的非常猛,这种资本上调的警报年内很难消除,但中长期来看,我们只能说不排除未来监管机构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有降低要求的可能性。

  伍永刚:预计未来2年内,银行在A股上的股权再融资规模约2500亿元,其中包括了中行、交行、建行、工行等大行的A股再融资,但不包括农行上市融资规模。若将农行上市融资包括在内,则未来2年银行 A股融资规模约3000亿元。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弹性调整主要取决于监管层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判断。若经济金融体系风险加大,监管层可能会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线向上微调;若经济金融好转,系统风险降低,则有可能将资本充足率监管线向下微调。另外,为了避免资本充足率监管线的大起大落,即便在经济金融体系向好时,为了未雨绸缪,监管层也可能将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线,定在稍高于巴塞尔协议标准之上。从目前看,我们认为,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线维持在10%左右,或9-11%是比较稳健的。

  2010银行业绩增长可期

  上海证券报:监管部门初定,2010年全国信贷增长在7.5万亿左右,预计对商业银行2010年整体业绩有多大影响?这是否也会对商业银行再融资计划产生影响?

  伍永刚:我们2009年底预估,2010年我国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约7万亿元。在此条件下,我们预测2010年我国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23%,如果新增人民币贷款上升到7.5万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3.6%。

  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5000亿元,并不需要商业银行改变再融资计划。一是因为增加的贷款幅度较小,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很小,银行甚至可以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将其影响消于无形;二是银行在作再融资计划时,一般会考虑未来3年甚至更长,并留有余地。因此,信贷增量的小幅波动对银行再融资计划基本没什么影响。

  鲁政委:在当前银行盈利来源依然主要来源于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情况下,银行盈利能力取决于新增信贷规模和净息差情况。虽然今年新增信贷计划规模7.5万亿低于去年的9.6万亿,但考虑不仅去年的信贷仍会贡献利润(甚至可能主要在今年贡献利润),而且伴随着货币政策趋于收紧,不仅基准利率可能提高,而且银行的谈判能力得到提高,因而净息差倾向于继续扩大。我个人认为,今年银行业全年整体利润增速仍可能保持在20%以上。

  从再融资的供给方来说,风险资产规模的扩张受限,应该会降低银行的再融资需求。但是,考虑目前资本金的紧张已经为银行高度重视,在可能的情况下,银行一般会尽可能多地补充资本。从再融资的承接方来说,除非盈利前景极具吸引力,否则,承接方接纳这些再融资的愿望不强。因此,2010年20%左右的利润增速,对承接者的吸引力中性。当然,目前最令人担心的是资本市场系统性回调的影响。

  郭田勇:其实中国银行业真正要降低融资压力的方式是要进行业务转型,我们现在还是依靠信贷扩张来实现盈利。今年如果没有7万亿,或者减少至三、四万亿,银行的业绩可能就会出现负增长。

  现在我们老从宏观经济上说银行信贷一定要保障经济回稳,但从银行自身经营来看,它在其他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比较弱的情况下,没有一定量信贷增长的话,银行本身业绩就不行了,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矛盾。今年7.5万亿左右足以保持今年银行业绩仍然会达到至少超过10%的增幅,这对银行业,特别是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者、股东们都是一个好消息。但今年7.5万亿,明年就可能8万亿,后年再9万亿,因为信贷总的存底大了,以后增加量要保持一个百分比,解决的值就大了,这意味着未来资本金的消耗占用变得越来越大,那以后每年都要遇到资本金的问题。

  所以,靠外延性扩张来形成盈利不可持续,真正能够缓解银行资本金缺口最主要的方式还是要推进银行的业务转型。转型后,轻资本一样能实现高盈利,同时我们也建议监管机构应当在风险可控的框架内鼓励金融创新,包括信贷资产转让,银行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调整资本金占用等。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