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一向不爱看电视肥皂剧,但前段日子却把电视剧《蜗居》找来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原因是我听说这部热播的电视剧被禁了,而我知道,在中国,被禁的东西往往都是好东西,尤其是影视作品。我的观后感是,电视剧的编导确实有才,尽管它的艺术水平很难说高,甚至可以说破绽百出,但抓住了两类房事大做文章,自然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房地产和二奶的话题,不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么?以此类话题作题材,电视剧想不热都难呢。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很火爆的帖子,叫做《妓女要劈开多少次腿,才能换来一套房》。帖子的作者显然很高明,这又是将两类房事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典范,如果作者将题目换做《股评家要写多少股评,才能换来一套房》,肯定不能获得那么高的点击率。所以,艺术创作要贴近群众,这话一点儿没错。《蜗居》的制片方华谊兄弟,股价涨那么高,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据说《蜗居》被某些电视台禁播,是因为它的台词太黄,怕教坏了小孩子,但在我看来,恐怕这只是一个借口,因为那些台词,在我眼里还是很含蓄的,小孩子哪里看得懂?它遭禁的真正原因,还是另外一种房事——老百姓买房的苦恼。片中涉及的买房难、官商勾结、钉子户等与房地产相关的题材,恐怕都是官方忌讳的话题,当局的想法大概是:民间对房价的怨气已经够大了,电视作品还来推波助澜、火上浇油,那还了得?和谐盛世,稳定压倒一切,不符合主旋律的东西,一边凉快去吧。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片中所反映的生活,却确确实实是老百姓生存状况的写照。女主角海萍两口子,一对小白领,工作多年,一直租住在一个狭小的蜗居里,最后好不容易在偏远的地方买了一套房子,从此当上房奴: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会有一串数字蹦出来——按揭还款若干、物业费水电费若干、孩子学费若干、伙食费若干……我们身边的这种人,实在太多了。他们的生活,恐怕才构成这个社会的主旋律。至于海藻,靠给人做二奶换来香车华居,尚不具备普遍意义,不过是影视作品用来吸引眼球的一种手段罢了。
所以,真正能引起年轻人共鸣的,还是海萍的故事。而现实中的年轻人,其生活理想,比海萍还要不靠谱。人家海萍好歹也是工作了八九年才当上房奴的,现在的年轻人呢,刚走出校园就恨不得马上拥有自己的房子,往往要靠榨干父辈的毕生积蓄来付一个房子的首付,然后自己从此几十年辛辛苦苦为银行打工,我所认识的年轻朋友大抵如此。这是何苦呢?我不禁想起任志强最新的“雷人”言论来。
一向以敢于放炮闻名的任志强先生前不久又放一炮——“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旋即,网友们炮声隆隆予以回击。这老任也是,在这个假话盛行的国度里,干吗老是说些大实话呢,这不是找不自在吗?老任以前的许多言论,现在回想起来,都不无道理,譬如“房地产商没有为穷人盖房的义务”、“我们只是当丫环的,都是政府说了算”。不是吗?为穷人盖房,那确实是政府应该干的事情,例如多建廉租房。开发商是商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只要不违法,就没啥好指责的。事实上穷人买不起房住不起房,正是因为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不够,而因为利益驱动把地皮大量做了商品房之用,网友拿任志强来发泄,岂不是找错了对象?这一次“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也是句大实话而已,凭什么工作两三年就该拥有自己的房子呢?除了啃老,或者像海藻那样去做二奶,年轻人有那个积累和力量吗?
我始终觉得,买房子是要量力而行的,有多大脑袋戴多大帽子,能承受得了房价就买,承受不了就等,管它房价走势如何。房地产市场自有它的运行规律,何必去凑那个热闹。还有,中国人的观念确实也该改变,为什么结婚生孩子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呢?如果转变了观念,“刚需”们的刚度,恐怕就不会那么强了,房价也就不会这么让人看不懂。
关于房地产的最新消息是,二手房营业税免收期又从两年回到了五年。税收增加了,多出来的那块儿自然会转嫁到购房者身上。我实在想不明白这是在压房价呢,还是在抬房价。看了《蜗居》,又对任大炮愤愤不平的年轻朋友们,不妨也好好琢磨琢磨,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大家现在的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