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关金追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7日 10:4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记者 程胜 盛义 成都深圳报道

  胡关金用三天的时间完成了身份的转换。

  5月10日,他辞去国信证券董事长职务,次日飞赴成都。 5月12日,华西证券召开董事会,任命胡关金为总裁。 

  从赫赫有名的国有大券商的董事长,突然变成一个默默无闻的民营券商的总裁,这在外资投行两年后将大举杀入的背景下、在本土证券业正苦寻变革之路的时刻,不能不引人注目。

  带着疑问,记者在成都倾听了胡关金讲述的故事。原来,在他的心灵深处,还有一个未圆的梦。

  开启梦想之门

  胡关金的证券梦想,是被一本“职称证书”偶然开启的。

  1989年末,原为杭州大学金融学副教授的胡关金南下深圳求职。他应聘的是深圳科技工业园总公司,他希望能免去试用期,还要求举家调入。当时深圳金融人才匮乏,面对这个心高气傲、尚不足35岁的浙江人,人事局工作人员对其职称证书狐疑不止。反复查询确认后,态度急转,不但满足了他的要求,还立刻推荐他进入深圳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委员会。

  1994年,当时的深圳证管办亟需物色一位副主任。组织部门猛然回忆起,五年前那个职称曾受到怀疑的金融学副教授还算“对口”。时任科技园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开发公司总经理的胡关金,一下子变成了深圳证管办副主任。

  两年后,大牛市启动,深圳市决意改组深国投证券(后来扩股更名为国信证券),胡关金请命挂帅,将自己的金融知识付诸实践一直是他的梦想。“我们要有一家自己的全国性证券公司!”市长的指示,成为他寻梦旅程的新起点。

  如何管理一家国有证券公司,这位副教授心里并没有谱。在与国信员工初次见面时,他立下一个诺言――“不用亲信”。那时胡关金在金融机构里任职的同学和学生有很多,但他认准,带“自己人”过来,短期内工作能得心应手一些,从长远来看会种下苦果,会涣散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后来,胡关金又加上了一条“不炒股票”。他的理由是:直接插手投资业务太耗神,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投资业务太专业,领导人未必能够做好,一旦出错对威信会造成损害,投资业务利益大,风险也大,领导人未必能把持得住,就算没问题也很难说清楚。胡关金的逻辑是,做券商老总要“高高在上”,要有一种威慑力,手下自然不敢乱来。

  两“不”原则,放开了胡关金的手脚。他一手实施“超常规发展投行业务”,“建设精品营业部”的业务策略,一手开砸“铁饭碗”和“大锅饭”。他知道观念转变的艰难,曾反复向员工讲解:“没有效益就没有工资,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职工必须要按效益贡献大小来决定收入”;他亲自起草公司的各类考评规定,力求能达到量化和简单化。

  今天看来,他当时的这些做法并不新鲜。但在当年,证券公司几乎全是国有企业,而且是国有企业中收入最高的一个行业,缺乏改革的动力;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多券商裙带关系盛行,而股市的如火如荼更让他们漠视“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国信证券领先一步,就足以迅速崛起。

  或许,正是两“不”原则,让胡关金牢牢掌控国信八年。

  1999年10月18日,胡关金终于开启了香槟酒。已颇具市场声誉的国信证券第二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达到20亿元,当时在全国券商中排名第四。

  胡关金未辱使命,但心情并不轻松。一方面,家大业大之后,国信的管理水平亟需提升;另一方面,他的梦想又进了一程,要打造不但是全国性的,而且要有一流水准的券商。

  他认为,国信要达到这个目标,改革就必须再深入,管理要上新台阶。他也强烈地意识到,作为金融服务业,券商的核心管理是人才管理,核心竞争是人才竞争,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否则在市场竞争中,只能是走了能人,留下庸才。

  此前,他只明白改革能使企业成功。而后,就深感成功的企业改革很难。

  目标管理未达目标

  国信证券第二次增资扩股后,胡关金在国信举起目标管理的大旗。他始料未及的是,这场改革并未成功。

  胡关金十分赞赏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这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管理方法,核心内容是制定一种可考核的、期望达到的或职责所要求完成的目标,并以目标实现程度来评价每个人的工作。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胡关金设计了一套理想的公司管理方案——以公司经营目标为导向,形成一个管理“铁三角”:依据目标实现程度的绩效考核,一手决定人才任用,一手决定收入分配。

  他乐观地认为,这是解决国企顽症的一项法宝,一切以绩效说话,员工们就不必费心思取悦领导,相互间也不必拉拉扯扯;谁好谁坏,全看绩效高低,无需那些往往流于形式的民主评议。  

  然而,这次改革像一辆正在进站的列车,从风驰电掣到渐行渐慢,最后停滞不前。胡关金陷入苦恼之中,并渐渐意识到自己有些书生意气。“我想让企业达到边际效益,但那样的边际环境其实并不存在。”   

  其后胡关金虽未心灰意冷,但也不想个人因改革付出太高的成本,他将目标管理转型为更温和的绩效管理,且战且退的心理与日俱增。

  2000年末,胡关金第一次向深圳市请辞,他并未强调改革的挫折和失落,更多谈了自己对国企领导体制的思考:“国企领导不能长期呆在一个位置上,有了很高权威的尤其如此。有权威,大家凡事都听你的,这不利于干部的锻炼和培养;人都会犯错误,有权威的人就容易缺乏约束,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有权威久了就容易产生惰性,你有惰性下面必然也产生惰性。”他表示国信证券已经露出这种苗头,自己再呆下去是“害人害己”。

  深圳市并未批准他的申请。2002年,上级任命他国信董事长、总裁和党委书记三职一肩挑,但他执意要选择一位新总裁。他想,既然无力将国信带入构想中的新境界,离开只是迟早的事,尽早分散权力可以减小公司的震荡。

  有几家券商闻风发出邀请,但都被胡关金推辞,他觉得理想中的试验田不会出现。他打算回浙江大学教书,“我想办个金融研究所,还准备召集同窗和学生在研究所下面办一个投资咨询公司,一个管理咨询公司。”按中国人荣归故里的传统,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不久之后,四川立信公司董事长张良宾盯上了他,并再次点燃了他的激情。

  一番对话的诱惑

  虽然打过交道,但胡关金与张良宾并不熟稔。张第一次邀请他加盟华西时,他只是一笑了之。

  此时的胡关金在证券业内声名显赫——国信证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投资银行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而华西证券在业内还算不上个角色。更重要的是,胡关金深知有些民营资本家进入证券业就是为了搭一个圈钱的平台,自己怎敢拿十年的口碑去冒险。

  然而张良宾并不气馁,2003年下半年,他一面紧锣密鼓地运作资本,通过关联企业西昌电力、西昌锌业收购到华西证券接近50%的股权,一面六下深圳劝说胡关金,认定这是最合适为自己“管钱”的人。两人进行过一次有趣且寓意颇丰的对话:

  胡:我真的到了华西去,你恐怕会受不了。

  张:为什么?

  胡:我去了我就是老板,你什么都得听我的 。

  张:当然听你的,不然找你来干什么。我的朝华集团就全听祝剑秋的(张从北大方正挖来的职业经理人),我什么都不管。

  胡:我管华西的话,你不能派人,连财务都不行,当然,你每年可以审计。

  张:没问题。

  胡:你这么干,就不怕我把你的钱都卷跑了吗?

  张:老胡你连国企的钱都不卷,卷我个人的钱干什么?

  张良宾的诚意,让胡关金有些吃惊,而后陷入了长长的思考。他觉得这位老板真的是想办好这个公司,他渐渐感到兴奋,似乎看到一个大舞台正渐渐打开,正等待自己领舞。

  他认为只要能放手去干,国信未达到目标的试验在华西一定能完成。非但于此,他骨子里是梦想打造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投资银行,一个在中国本土能与国外投行相抗衡的大券商。

  这是胡关金的一个梦,一个忧患之梦。

  从2000年开始,无论大会、小会他都在讲居安思危,“WTO奉行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如果我们还按以前的方式搞国企,只有死路一条”。他知道中国证券业的实力太弱,整个行业也抵不上美林、高盛的一个掌管上千亿美金的亚太分部。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国信的改革总有些求胜心切,被人议论为“脱离实际”。

  到了2003年,这种忧虑已无法遏制。这一年,TCL整体上市、中芯国际美国和香港两地上市的项目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仔细研究了这两个项目的具体方案,前者为中金公司所为,后者是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德意志银行的手笔。他深深折服了,认为国内券商确实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准。如今,国内证券业必须正视差距。

  然而他没有绝望。“证券业从事的是金融服务,拼的是人才,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绝不比外国人差。”他认定专业水平的差距可以依靠学习来弥补,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机制,可以与外资投行在一个水准上展开竞争的机制。有了这一点,就完全可以聚集一批顶尖专业人才,虽然无法到国际市场与外资投行一决高下,但在本乡本土竞争就未必是输家。

  张良宾答应提供这样的一个舞台,他的豁达甚至让胡关金有一种使命感。

  此时已是2003年末,新总裁全面接管了公司的日常工作,股市环境也渐渐转好,胡关金认为从国信全身而退的时机已到,就坚决地向深圳市再递辞呈,数月后终获批准。

  谢幕即是登台时

  2004年5月10日,胡关金以一封感谢信的方式在国信证券内部网上与员工告别,“即将离开之际,我心中既有依恋,也有遗憾,更是充满感激之情……”

  胡的离去成为证券业的大新闻。国信的日子这么好过:2003年主承销家数全国排名第一、利润总额和人均利润额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的大券商,尤为可贵的是,国信证券并无大券商资产质量差的通病,马上将获得批准成为创新试点券商。为何在此时离去?人们断定这不是简单的“激流勇退”,他一定遇到了异乎寻常的诱惑。

  追求财富其实无可厚非,但胡关金确实不是缺钱的人,他甚至不避讳自己的富有,“在全国的国企老总中,我的收入肯定属于最高一级,在国信每年光个人所得税就要交好几十万元。”而胡关金平素生活简单,除了读书没有其它爱好,最近为了锻炼身体,刚刚开始学打网球。说来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当了这么多年老板,他几乎没有摸过高尔夫球杆。

  胡关金对记者说,他有“胆”在50岁时到华西证券去,是觉得第二次创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第一,自己浸淫证券业十年,对国家经济发展脉络的分析、证券市场监管思路的认识、券商业务经营的把握都有了飞跃,也有了较深的人脉基础。第二,他认为自己呕心沥血琢磨的管理思想和经验不能带进棺材,必须要抓紧时间再尝试一把。第三,华西证券虽然没有多大实力,但资产比较干净,还算得上是一张可以画图的白纸。    

  5月11日,胡关金飞往成都,但不似初到国信时的孤身一人,而是带着一群追梦人。他们的信念是“做市场人,吃市场饭” 。

  胡关金到来的一个月里,华西证券会议不断,华西老职工们几分惊喜,又有几分好奇,不知一群远来的和尚,到底要念什么经? 

  人才是胡关金眼里的大事:“在不好的机制下,好人会变成不好的人,勤快人会变成懒人。华西不能换汤不换药,目前的管理制度必须改革,而且要按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标准进行改造。现在公司最缺的是人才,华西证券员工队伍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肯定有金子。我肯定要招一部分人,但这些人和华西证券原有员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从管理模式上看,华西证券成为胡关金目标管理的第二次尝试,但在业务上,胡却不再复制国信模式,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支一流的研究队伍。胡认为,中国证券业的研究机构常常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对投行、经纪、投资都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但全球一流券商的研究力量绝对是一流的,既是业务的基础,又是业务的先导。

  胡关金要在华西证券推行研究、营销和培训的“铁三角”业务模式。“券商就是为投行、经纪和资产管理的客户提供全面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先要研究出最佳方案,然后再与高超的营销技术、不断的业务培训形成循环,在循环中不断提高。”

  据了解,今后华西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2—3年的时间在全国立住脚,3—5年的时间进入全国证券业前八名,投行业务要进入全国前5名,成为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证券公司,要在三大业务发展基础上形成金融控股公司,并争取上市。

  这无疑是一副美好的蓝图,但愿这一次胡关金能美梦成真。(中证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