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上海证券交易所日前对某个人投资者的股票账户实行了限制交易1个月的纪律处分。今年以来,该投资者的账户反复发生不以成交为目的、频繁申报和频繁撤销申报的涉嫌短线操纵行为,交易所对此多次提出警示而均无效果,因此最终作出了处罚。
从实践来看,这种虚构买单与卖单的行为,在市场上又确实并不少见。只是依靠这种事后限制交易1个月的处罚,恐怕很难对打击此类违规行为产生足够的威慑作用,而且这样的处罚也缺乏应有的防范效果。怎么办?办法是有的,笔者以为就是强化交易信息的披露。譬如说,在交易系统揭示买卖盘的同时,也同步显示该买卖盘来自于什么交易席位或者委托的券商,这就能在相当程度上抑制虚构买卖盘的行为。因为当投资者看到某个股票的买盘或卖盘上反复出现来自于某一个席位或券商的申报,但最后又都不成交,必然会怀疑这种申报的真实性,从而提高警惕,免受其影响。
由此,也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要解决现在市场上内幕消息满天飞的问题,最根本的出路也不是事后打击散布虚假信息或者是利用信息炒作的人,而是强化信息披露。事实上,信息披露越充分(这里当然也包括对虚假信息的澄清),那么所谓的“内幕消息”就越没有生存的空间,而利用内幕消息炒作股票这种行为也就越缺乏施展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