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克鲁格曼:全球收支失衡成经济复苏障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10:2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高健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11日在北京表示,全球经济目前置身的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非常相似。在这次危机中,全球收支的不平衡使得全球经济很难找到复苏之路,再加上货币政策已经基本没有继续使用的空间,全球经济的复苏可能要有五到十年的困难时期。

  克鲁格曼是在“保罗·克鲁格曼中国周”活动首日做上述表述的。他指出,在上述背景下,新兴经济体更多注重内需对于发达国家的复苏来说十分重要。

  贸易萎缩甚于“大萧条”

  克鲁格曼表示,全球经济虽然在上世纪80、90年代出现过较大的萧条,但都无法与当前这场危机相提并论。克鲁格曼坦言,虽然他曾看到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些现象在90年代时的亚洲市场上出现,但“从未想到其会发展成为一次全球性危机”。他指出,目前全球经济的负增长是3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的一次危机。”

  克鲁格曼认为,体现本次危机严重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球贸易“就像30年代大萧条那样”大幅萎缩,而贸易遭受沉重打击则“很大程度上是和银行业有关系”。他强调,一些与主要的经济危机地区经济联系不是那么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其金融业虽然受影响较小,但在贸易层面依然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克鲁格曼据此指出,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负效应的这种横向扩大和纵向渗透,全球贸易才会以前所未见的规模萎缩,且萎缩的速度“令人震惊地”超过了“大萧条”时期。

  正因为如此,克鲁格曼认为对出口依赖性较强的日本经济很可能要进入一个比美国经济更严重的萧条期。“尽管这次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是日本可能在这次萧条当中所受的冲击会更大,因为日本向美国出口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很大。”

  难以进一步降息提振需求

  克鲁格曼指出,在经历了“失去的10年”及其之后的艰难复苏后,日本经济是通过大量向美国和中国出口才最终在2006年至2007年间实现复苏的。然而,目前全球范围的贸易普遍萎缩,加之全球收支的不平衡状况,已经让这样的一种复苏机制不复存在。

  他解释称,目前全球范围债务大幅度增长,个人和企业也承担了过多的债务,整个世界都出现了类似日本“失去的10年”的情况,因此,如果全球经济想采用之前的复苏机制,就需要整个世界都有贸易盈余。但这样的期望即使在理论上都无法立足的,因为“我们找不到另外一个国家可以接受我们的出口”。

  克鲁格曼表示,通过大量出口来走出经济衰退的机制在对付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时候很成功,但这种复苏很大程度上是由战争带来大幅度公共开支并以此刺激需求引起的,而今天引起一场战争来结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外,克鲁格曼认为全球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已经没有了继续使用的空间。他指出,从历史来看衰退要想结束的话,只要各发达经济体央行持续采用降息政策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这次央行都快速行动来大幅度降低利率。但目前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已经接近“零利率”,这样的货币政策因为有可能提高通胀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彻底实施。因此,目前决策者的货币政策已经没有空间,很难通过进一步降息推动需求增加从而购买更多产品。

  中国贸易盈余受关注

  克鲁格曼指出,目前美国贸易赤字规模是20年前难以想见的,有如此大规模的贸易赤字拖经济的后腿,美国要想实现完全的经济复苏是不可能的。

  克鲁格曼强调,新兴经济体的大规模盈余将成为各方重点关注的问题。他表示,新兴经济体更加注重内需,对于发达国家的复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克鲁格曼预计,在未来几年中,中国会更加注重内需。在其他国家都深陷困难的背景下,中国贸易盈余将成为世界关切的重点。

  同时,克鲁格曼也不排除会有其他复苏方式出现。他说:“可能会是新的技术,有很多公司都在进行研究,可能出现新的技术,或者是环境保护政策会引入,各个国家投入巨资进入绿色基础设施,可能这是一条出路。”他表示,尽管整个世界经济没有出现自由落体式的崩溃,甚至出现了衰退减速的迹象,但世界经济在一到两年之内很难复苏,并可能难免要经历长达五到十年的困难时期。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