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具备较为充分操作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5日 04:24  金融时报

  王晓欣

  日前,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议选定“国际金融动荡中的中国改革和发展”作为本次论坛的主题,探悉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和趋势,寻求应对危机之良策。与会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回暖,并且在中长期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具备较为充分的操作空间。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政府已经准备了应对更大困难的方案,并且储备了充足的“弹药”,随时都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经济的政策。日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年会上表示,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规模只有2.9%左右,还有根据外部条件进行相机抉择的余地和条件,至于这些“子弹”是冲锋枪的子弹,手枪的子弹,还是重机枪的子弹,将“择机而定”。

  “弹药”和“子弹”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通俗说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强有力的一揽子政策,以扩大内需为重点,以增加就业为优先目标,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要工具。随着一揽子政策刺激计划的实施,我国一些经济数据在一二月份有了积极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在增加,发电量与去年11月和12月比有所回升等;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外需非常弱,出口依然下降。中国作为一个出口依存度超过30%的发展中大国,出口受到外部需求急剧萎缩的严重打击,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目前,美国经济数据虽然出现了一些曙光,但这场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中国应对这场金融危机,要做好长期的、困难的准备。“子弹”将“择机而定”,表明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宏观调控预留了政策空间,并具备较为充分的操作空间。

  从货币政策看,央行的确预留了“弹药”,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升级经济刺激计划。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例,在上一轮宏观调控中,央行从2006年到2008年1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具备充裕的下调空间。同时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流动性从而控制放贷节奏,力促信贷均衡增长。日前,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年初确定的新增贷款目标是5万亿元以上,这不再是指令性计划,而是一种指导性、预测性的数字。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多目标系统,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经济体的低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的增长,促进就业,国际收支大体平衡。当前应对百年未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需要有灵活性。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倒闭了大量的银行,严重危及了金融体系,而我国的金融体系受到冲击不大。中国银行业2008年业绩有望在利润总额、利润增长额、全行业资本回报率三个方面在世界名列前茅。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不良贷款保持双降、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持续下降。

  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可以说,如果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波及中国,可以直接动用外汇储备“防火”、“灭火”。

  从财政政策来看,我国今年财政预算赤字安排9500亿元,虽然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但相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和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而言,风险完全在可控范围内,尚未达到GDP的3%。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左右,低于国际公认的标准。从国际上看,规模也比较低。王军表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的关系,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关系,减税增支与增收节支的关系,财政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政策落实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并加强与货币政策等的相互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效果。

  从长期的趋势看,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具备抗风险、促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首先是改革开放30年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宏观调控体系日益健全,调控手段实现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的转变。调控方式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特别是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既积累了应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有益经验,也具有了抑制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办法。

  可以说,目前,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财政赤字规模较小,国内储蓄率较高,宏观调控具备较为充分的操作空间和较大的回旋余地;而国内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内需的有效增长会为我国应付各种不测提供回旋余地。

    相关专题:

    周小川超主权储备货币引发热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