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泰君安天价薪酬 公众不泰也不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6日 17:33  中国新闻网

  历经2008年资本市场的熊市行情,照理说证券业人员的薪酬都应该大打折扣,但近日却有新闻报道说“国泰君安2008年员工人均薪酬达到100万”──2008年该公司计提的薪酬及福利费用大幅提高到了32亿元,较年初预算增长了57%,按照其3000多员工人数计算,平均每个人的收入达到了100万元。

  国泰君安的高薪,似乎是有关人士对于自己挺过2008年熊市的奖赏,这对于正在紧缩中煎熬的投资者、消费者是巨大的刺激。面对金融海啸的不确定性,公众对那些罔顾大局的“可耻”行径形成同仇敌忾情绪。

  在此语境下,国泰君安的薪酬大手笔无疑很值得商榷──发的是谁的钱?都发给了谁?该不该发?谁批准的?太多的疑问需要思量,再思量。

  不“泰”也不“安”

  熊市背景下,券商赚取利润主要靠投行业务与经纪业务,而国泰君安2008年度业绩似乎并不骄人。

  《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报道说:国泰君安2008年度实现经纪业务净收入49.77亿元,而年初预算是80亿元,完成率仅为62%;其中零售客户收入达到45.43亿元,而预算是75亿元,完成率达61%;证券投资部收入最惨,2008年亏损1.44亿元,完成率为负9%。此外,国泰君安销售交易部、香港公司资产管理总部也都没有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

  那么国泰君安的主要利润来自于何处?巨额奖金总不能“凭空”得来吧?

  《每日经济新闻》载文指出,国泰君安的获利途径主要就是法人股的集中抛售──2008年上半年,国泰君安抛售上市公司解禁法人股,收益40亿元左右。

  此外,《华商报》载文指出,客户交易的佣金也构成了其收入的重要来源。

  多劳多得,天经地义。问题是国泰君安的业绩,似乎并不是完全靠“多劳”获得的。

  《每日经济新闻》载文指出,国泰君安目前注册资本47亿元,第一、二、三大股东分别为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和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是标准的国资控股企业。国泰君安在2000年后的资产重组过程中,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置换方式获得中国石化大众交通申能股份等几家上市公司法人股,其中以每股2.50元的价格获得中石化5.87亿股国有法人股,占其总股本的0.68%。

  熊市中,这笔股权成为国泰君安最珍贵的财富。熟知内情的人士介绍,国泰君安2008年上半年以平均每股18元的价格减持中石化股份。国泰君安上半年仅抛售中国石化法人股一项,即进账36亿元。国泰君安2008年度主要利润来自这种“体制性收入”──来自政府给的优质资源。

  在此大背景下,国泰君安的“天价薪酬”就非“多劳多得”,也就不那么“天经地义”了。

  《扬子晚报》载文指出,如果国泰君安是一家私人公司,旁人即使眼红也说不出什么。然而,它是一家国资控股的证券公司。如此“瓜分”难道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吗?如果国泰君安的经营状况很好,薪酬高一些也算是有来由的,然而事实证明国泰君安的经营业绩并不算好。如果股市一片大好,客户的股票大幅升值,国泰君安的“天价薪酬”也能让国人容易接受一些。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自从2007年年底以来,国内股市一路下跌,仅2008年市值就缩水了一半以上……

  《京华时报》的文章补充说,从经营角度而言,国泰君安的“天价薪酬”有“分光用光、万事吉昌”的嫌疑。人们有理由担忧:企业管理层可能比较看淡近期市场前景,因而图谋长远发展意向不明,有先把钱分到手再说的想法。而最让人担忧的则是,这种做法,如不能被有效监管,则可能被人仿效,后果难以设想。

  所以,国泰君安,这一次多多少少让人感觉不“泰”也不“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国泰君安熊市爆出天价薪酬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