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券日报:关于给每人发1000元的深度思考(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1日 01:30  证券日报

  仅从以上六方面观之,着眼刺激消费保增长,立足直接、有力、简单、有效,“给每人发1000元”显然具有突出的经济学意义。

  目前我国贫富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两极分化倾向十分明显。从政治学、社会学角度看,“给每人发1000元”这一方式是——

  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如果从更宏观的视野观察,“给每人发1000元”的重大意义远不止于经济意义。

  我们再从政治学、社会学角度看,这样的方式无疑有利于缩小相对贫富差距,体现人人平等,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国家统计局2008年12月18日发布的报告称,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412扩大到0.458。此前民间的说法多是,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8。尽管各方给出的数据有所差异,但共识是我国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远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创建的用以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由此看出,目前我国贫富收入差距较大,两极分化的倾向较为严重。

  而在国际上,除布什政府“充满戏剧性与转折”的8年,美国基尼系数由2001年的0.408增长到2008年的0.469外,许多发达国家基尼系数都在相对合理范围内,如英国为0.36、法国为0.327、日本为0.249(图三)。

  按照一般的社会财富分布规律,往往20%的人口占有80%以上的社会财富。我国由于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贫富的差别只会更大。同时,由于分配以及权力、资源等要素失衡,导致财富不断向某些群体倾斜。

  从均衡管理学的角度讲,主观性分配失衡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影响至深。可以说,解决分配失衡问题已经成为破解当前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

  而“给每人发1000元”的思路,正是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首先,“给每人发1000元”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收入调节,缩小相对贫富差距。

  试想,甲月收入1000元,乙月收入10000元,两者的比例是1:10,如果同时给两人各增加1000元,甲有了2000元,乙有了11000元,二者的比例就成了1:5.5。

  显然,尽管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的绝对财富差距没有缩小,但二者的相对贫富差距,尤其在购买力的差距上则是大大缩小了。亦即同样数量的钱对于穷人的边际效应远大于富人。

  其次,“给每人发1000元”体现了社会公平。

  有人可能会说,全国每人都发1000元,富人穷人都发,富人搭了“便车”。其实,作为一种收入的调节方式,这不同于以往的“大锅饭”。因为,从财政组织收入的主体税收而言,富人多承担,而从分配而言,大家都一样,这就体现了公平。

  从理论上讲,比较理性的社会政策也应当是不加区分地对待每个人,而不是特别地追求让社会中某一个群体单独受益。

  我们知道,中国国情的一大特点是发展不平衡,东西南北、城乡工农之间差距巨大(图四)。仅以弱势群体的确定来看,就无法划出一根合理的杠杠。特别是,凡是有行政审批的地方,就成为诞生腐败的土壤。为了避免上千万 人甚至上亿人的收入核准和审批的巨大麻烦,不分贫富每人发1000元则更好,通过消费边际效应递减的办法,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

  第三,“给每人发1000元”可以惠及全社会各阶层、各地区,特别是对破解我国“三农”难题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有9.49亿农民人口(按户籍管理计算),2007年平均年收入为4140元,而一般的农民家庭平均有4口人,一个家庭年均收入为1.656万元。如果一个农业家庭可以得到4000元,那么将占到他们年收入的24.2%。

  另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08年中国的“绝对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6元,“相对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6-1067元。而截至2007年底,人均年收入低于1067元的农村人口共有4320万人。显然,4000元对这些家庭来说,更是举足轻重,许多家庭借此可以直接脱贫。

  第四,直接“给每人发1000元”比减税等方式更公平、公正,且立竿见影。

  有关专家指出,减税当然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减税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消费,也不能直接平衡贫富差距。

  一方面,目前我国个税只占总税收的6%,而且实行新的个税起征点后,全国大约只有30%的人需缴个税,个税的调节功能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我国内地大部分税收来自消费和流通环节。这些环节的减税固然能对企业起到“放水养鱼”的作用,但减税部分能否直接转变为物价下降和工资上涨,在当今消费者普遍弱势和劳工相对于资本普遍弱势的情况下,情形并不乐观。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等国家为刺激消费不是常采取减税措施吗?要知道,由于税制和税基不同,美国退税可以保证大部分国民公平地得到现金收入,而中国退税则只能使大企业和高收入人群增加收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给每人发1000元”无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可以认为,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那样向百姓派发“红包”,则说明我国社会利益分配改革的历史出现了“拐点”,向现代、发达、文明的社会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从“取富于民”到“藏富于民”,是一种历史进步;从“藏富于民”再到“还富于民”,更是一种现代进步。“给每人发1000元”可以彰显“还富于民”的民本思想,增强人民凝聚力。因此——

  “还富于民”的民主建言值得高度重视

  除却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我们认为,“给每人发1000元”还可彰显“还富于民”的民本思想,增强人民凝聚力。

  我们知道,近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图五)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尴尬的事实。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GDP增长11.4%,财政收入达51321.78亿元,同比增长32.4%,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7.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5.4%。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9.5%(图一)。

  显然,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过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增长速度又要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广大百姓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受益者的过程中效果不够直接明显。

  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专家指出,“取富于民”是过去式,“藏富于民”乃现在式,“还富于民”为将来式。丰裕社会,都应该走过这样的财税“三步曲”。

  可以说,从“取富于民”到“藏富于民”,是一种历史进步;从“藏富于民”再到“还富于民”,更是一种现代进步。

  要知道,政府是为国民而设立的,它不过是代为百姓打理管理公共事务而已。从国家伦理角度讲,经济发展的成果理应让公众分享。这体现了社会公正,体现了国家正义。无论是国企利润、税收收入还是其他调控性收入,在《宪法》“国家财产和收入全民所有”的定性下,都理应由全国人民共同分享。

  特别是,财政盈余更高效地回馈国民,更大幅度地增进国民福祉,既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效率的最佳标尺。

  值得欣喜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再次强调要“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指出:“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温总理还表示,“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因此,我们认为,“给每人发1000元”并非权宜之计,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正视这一看似普通、实则意义重大的民主建言,通过制度建构来缩小收入差距,消除贫富差距,彰显“还富于民”的民本思想,积极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已是时不我待。如果我们还停留于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等漂亮数据的喜悦之中,而看不到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长此下去,就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给每人发1000元”民主建言大讨论的大背景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必须要快一点。

  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其核心内容就是发展的速度要快一点,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要抓住机遇。

  从人口学角度看,当前中国也必须争取机会快速发展经济。中国国情的最大特点是人口多,目前每年要安排2000多万 人就业,更为突出的是每年有596万 人进入老年行列,到2020年,我国将有老龄人口2.34亿人,届时老龄人口将占总人数的17%,也就是说,每5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趁着年轻大干快上是中国最科学合理和负责任的战略选择,白发浪潮迫使我们必须要解决未富先老的问题。

  我们还应当看到,今天的中国完全具备经济发展更快一点的条件。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预计2008年我国GDP达28万亿元,财政收入突破6万亿元,我们还有20万亿元的居民储蓄余额、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粮食生产前所未有地连续5年获得丰收。同时,我们有9.5亿适龄劳动力人口、13.75亿人口的内需市场、2.55万亿美元的国际贸易。特别是,世界金融动荡导致国际石油价格、矿产品价格、基础原材料价格深度回落。这些基础条件都给中国快速发展带来了机会。我们不应惧怕一般的通货膨胀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作为《证券日报》,深入探讨“给每人发1000元”这项民主建言,还有利于实现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对资本市场基本面构成有力的支撑。而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又会反过来支持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

  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学,还是社会学、政治学等多角度分析,我们认为,“给每人发1000元”这项一举多得的民主建言,值得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当然,给中国13亿人口每人发1000元的主张不是教条的。如果说每人发1000元不行,那么每人发500元可以吗?300元也可以啊!同时,是发钱,还是发购物券,这也是可以探讨的问题。还有,通过什么程序启动给每人发钱的动议,这也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但不论怎么样,给中国国民所有的人发钱,这是一个正确的取向。

  “盼望每人1000元早一点真正发下来,让消费这驾马车奔跑起来,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列车滚滚向前!……”广大读者的积极反响和《证券日报》民主建言大讨论的阵阵呼声,必将在历史上留下光彩的印迹。

  作者简介

  谢镇江,中共党员,现任证券日报社社长、高级编辑。1978年起从事新闻出版业,曾经先后5次荣获中国新闻奖,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财经、产经新闻报道,是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张亮,中共党员,现任证券日报社编委。1986年起从事产经、财经报道,多篇作品获中国产业新闻、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直属报刊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曾担任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评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