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券金融转融通公司望成立 千亿增量资金或入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 02: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我国的专业证券金融转融通公司有望成立。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融资融券试点展开后,将同时进行转融通业务的设计和准备。

  随着证券公司融资业务试点的正式启动,千亿增量资金将有望入市。银河证券证券行业分析师迟晓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受到试点规模和资金来源的限制,初期资金量十分有限,但未来的想象空间令人期待。

  ⊙本报记者 商文

  初期影响有限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昨日明确表示,试点期间只允许证券公司利用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从事融资融券业务,并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进行。

  “直观地来看,证券公司融资业务试点的开展将对证券市场的资金面产生一定影响。”迟晓辉表示,“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试点初期的增量资金规模将十分有限。”

  限制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融资业务的资金来源仅限于证券公司自有资金;二是初期试点的证券公司范围较小,数量有限;三是证券公司充实资本金的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据估算,截至2008年6月末,行业的净资产为3386亿元,净资本为3020亿元。海通证券行业分析师谢盐认为,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后,其规模占净资本的比例可达到30%。按此推算,将为证券市场提供的增量资金还不到一千亿元。

  迟晓辉则认为,以10家AA级证券公司全部取得融资融券业务资格来计算,每家公司大概100亿元的规模,初期规模大约在千亿元左右。而按照此前最乐观的预计,融资业务初期的规模也不会超过2000亿元。

  “经过上一轮牛市,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不少证券公司通过上市和增资扩股充实了资本金。”迟晓辉告诉记者,目前在应对日常业务和其他一些创新业务上,证券公司的资本金还显得较为宽裕。但融资融券业务一旦启动,证券公司现有的资本金将变得较为紧张。

  迟晓辉表示,尽管一些券商已经完成了上市,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充实资本金。但在市场走弱的环境下,上市的证券公司再融资活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对于那些还未上市的证券公司来说,则只能靠增资扩股这一条渠道。

  综上所述,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只能由试点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融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对市场的实际影响也较为有限。

  转融通制度后续启动

  在推出融资融券试点业务的同时,上述负责人表示,抓紧进行转融通业务的设计和准备。“如果试点情况非常平稳非常好,而且市场又有这个需求,那么可能就要启动转融通制度。”

  该负责人表示,转融通制度下,将成立一家专门的公司负责运作。业内权威人士告诉记者,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之初,由于严格控制规模,资金供需矛盾不会表现得特别突出。但是作为一项长远的制度设计和业务安排,转融通制度的设计和准备充分考虑到了这一业务未来的发展。

  该人士分析,转融通制度一旦确立,很可能意味着国内的融资融券业务将采取集中授信的专业融资公司模式,即证券公司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证券融资公司进行融资融券。

  “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该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信用帮助证券公司融资;另一方面,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可以通过其出借手中的股票,帮助证券公司融券。而转融通制度的建立和专业金融公司的加入,融资融券业务的规模也将得到迅速扩大。”

  同时,权威人士还向记者透露,转融通制度建立后,除了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外,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也可以在符合国资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持股份按一定比例参与转融通。

  迟晓辉向记者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具较为缺乏,无法有效地为股票资产保值、增值。而转融通制度的建立,将使得以保值为目的变现抛售行为有所减少,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小非”的变现冲动。同时,通过融资融券业务做大市场总盘子,也有助于消化“大小非”减持带来的冲击。

    相关报道:

    首批试点券商净资本或需40亿

    券商:融资融券可带来约1500亿资金

    贺强:融资融券试点短期对券商板块是利好

    券商只许用自有资金和证券从事融资融券业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