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际大和无声溃败 合资券商遭遇33%诅咒(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5日 04:16 21世纪经济报道
“要知道,总不签项目,保荐代表人是留不住的。”银河证券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说,股改后没有完成过一单再融资项目的保荐机构,目前都遭遇了极大的“留人”压力。 公开资料显示,海际大和2007年2月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招聘,欲招聘保荐代表人6名。但是,始终没有融资项目出炉的现实最终导致招聘效果不显著,仍有的保荐代表人因无业务可做而陆续寻求离开。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资料,同为合资券商的华欧国际拥有10名保荐代表人、中金公司30名、高盛高华10名、瑞银证券19名。 相比之下,以投行业务为生命线的海际大和出现保荐代表人数量只有3人的现实,让人感到不解。 “保持2个保荐人是一家保荐机构赖以生存的底线。”按银河证券上述投行人士的说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海际大和已走到面临摘牌的绝境。 该人士说,即使在较好的市场情况下乐观估计,海际大和的3名保荐人今年也只能成功完成一单融资项目。因此,其在今年扭亏希望渺茫。 “去年那么好的行情都没有实现盈利,今年这个糟糕的市场环境下,海际大和还想咸鱼翻生?”华欧国际一位前高层认为,由于投行业务与IPO市场紧密相关,任何靠投行业务打天下的券商都将面临周期性的生存压力。 显然,成立3年多来没有为股东创造利润的海际大和,目前已走到存续与否的十字路口。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上海证券与日本大和证券正在对海际大和的存续和持续经营问题进行重新讨论。 “不管有再多的理由,我想没有人允许一个企业持续亏损,而且是持续看不到扭亏的希望。”他感叹道,要么加大投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抢在公司保荐资格被摘牌之前顺利转身,要么忍痛退出,让有实力的机构接手。 “如果有一个合适的价格,大和证券没有理由不放弃33%的参股权。当然,考虑到未来中国政府有可能进一步放开合资券商的参股比例,海际大和的想象空间还是有的。”该人士指出,如果大和证券能够把眼光放到更远,容许海际大和继续亏损下去,短期内,双方股东继续努力搞好海际大和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合资尴尬探源 从某种程度上看,大和证券与上海证券经营海际大和的情形,与当年长江证券与巴黎百富勤的状况相仿。 2007年1月,深交所同意原“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会员名称为“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长江证券和巴黎百富勤证券结束了四年不美满的婚姻,国内第一家获得主承销商资格的中外合资券商正式解体。分手前,长江巴黎百富勤业绩乏善可陈,2006年净利润仅为1608万元。 同样,入世后第一家合资券商——华欧国际——经过成立之初的强势出击后, 2006-2007年经营业务增长乏力。 2008年年初,华欧国际原总裁朱德贞离职,拉开了华欧国际人员流动的序幕。据本报了解,中信证券、中投证券等主要券商挖走了华欧国际多名资深投行从业人员。 华欧国际上述前高层指出,目前,合资券商在经营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管理层控制权的争夺和外资投行“有保留的投入”。 该高层举例说,按监管层规定上限持有33%股权的外资股东,都希望拥有合资券商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但其经营理念一旦产生水土不服,中资股东就会反驳,并重新争夺控制权。 “合资券商的主要冲击力在于产品创新能力和激励机制。”上述日本证券业人士亦称,现在看,由于中国券商的创新空间并不大,合资券商目前的创新能力并不能很快表现出来,所以,外资股东在合资券商中话语权并不强。当外方股东发现话语权式微后,便没有动力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提升合资公司的竞争力。 “如果中资券商和外资券商合资前没有设立一个健全的架构和权力制衡体系,合资券商要想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很小。”上述华欧国际前高层指出。如果不解决中外方管理层对控制权和争夺与内耗,合资券商可能再度面临长江巴黎百富勤及海际大和目前的困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