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政策救市或成机构夜遁良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7日 11:05 证券市场红周刊

  本刊特约作者 玄铁令

  “政策铁底”or“出货铁顶”?

  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傻瓜重演历史。深沪股市制度建设大修大补搞了19年,时至今日,股民发现旧锅,漏洞依旧是那些洞。

  作为A股市场的最大特色,“政策市”三个字最讲究的是修补的艺术。当股改阶段性完成,当全流通格局出现,人们一度以为“市场说了算”的时代已来临。可是,本周两颗“子弹”以“政策利好”的包装出现,让市场重新明白——管理层倡导的“买者自负”的理性投资原则,原来可以讨价还价,而猜中政策底牌的才是大赢家。

  其实,无论是《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还是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本来更应是规范市场的正常举措,可是,如此密集且以择时的方式出台,让散户以为“政策铁底”出现,在涨停板高位入市接盘者如过江之鲫。看看周三沪市A股单日达1956亿元的成交量,就可以明晓其中有多少主力成功脱手,有多少散户主动买套。

  从1990年到2008年,沪综指从96.05点的开盘点位,一直涨至2007年10月16日6124点的峰值,再突然暴跌至上周二的低位2990点,细数不难发现,其间的所谓“政策铁底”一再出现,结果却是大多被出货机构打成筛子,甚至成为“出货铁顶”。1994年7月30日,证监会推出“国有股、法人股年内不上市”等四大利好,沪综指单日大涨9.9%,创下政策救市先例,被套机构也借机脱手。此后,历史不断重演,总会在某个特殊时刻重现井喷式行情,但十之八九都是机构夜遁的良机。

  通常,熊市的出现,是主力机构见经济形势或企业业绩转差,开始兑换筹码的过程。政策利好的“魅力”,就在于挂虎皮做大旗,让一些傻瓜重新入套,而一些判断趋势出错的机构,则有了改正的机会,所谓的“政策铁底”,在机构眼里从来没有出现过。

  救市是“屡试不爽”的媚药

  但是,对绝大多数散户来说,救市却是难以抵抗的媚药。一旦落肚,往往成为毒药。历史上著名的1994年“3·14”、2001年“10·23”、2002年“7·30”行情,都曾被誉为“政策铁底”,以井喷涨幅和巨量换手让股民雀跃。可是,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经济基本面的配合,救市只是让机构本来应该以跌停方式跳水叫卖的筹码,以涨停高价卖给了散户。

  自1990年以来,救市政策似乎万变不离其宗:国有股和法人股(眼下叫做大小非)、印花税、暂停新股发行和再融资,以及扩大资金入市范围。政策干预仿佛是股市的阀门,控制着牛熊市道的转换。只有通晓政策拐点的人才能赚取丰厚利润,对宏观经济基本面和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的研究,已是市场主力次要研究的对象。于是,在以政策导向为主的股市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基本面研究至上的盈利模式,更多地是跟庄式的筹码差价盈利模式。在股息率选股没有胜算的市场中,长期投资只是一句空话。于是,在A股由6124点向2990点狂泄之时,市场最常见的一句话是,“没有重大政策利好,A股难以扭转颓势”。

  政策利好,从字面上看,是政策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将本应属于纳税人的钱让利于股民,像印花税便是让利以千万亿为单位的财富,而大小非减持新规虽然让其增加了大宗交易成本,可是,这二者并非股市井喷关键。井喷行情的关键是,机构打着国家的名义,让散户以为政府在为机构做多背书。或者说,是政策以利好的方式,成为多头的代言人,从而让广大散户相信市场的反转即将到来。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