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业板海选大赛(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02:09  21世纪经济报道

  先孵化,再上市?

  创业板的冲动,是全国性的。

  “我们最近也在培育一些企业,但是意见稿刚出来,我们还要做一下分类。”海南省证监局局长崔伟3月26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对于资源贫瘠、超过5年没有公司上市的海南省而言,创业板也许是一次“救赎”。2003年11月,海南省政府下文撤销经贸厅,作为海南非上市公司监督管理部门——海南经贸厅所属的股份制企业监督处——也随即被撤销,海南企业的上市进程就此打住。

  不仅如此,原来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恒大地产”等亦纷纷因业绩下滑被迫引入外省公司进行重组;2004年,中小企业板的推出一度重燃了海南省企业的上市激情,但至今上市之势依旧萧条。创业板能否打破海南省多年上市无果的魔咒?崔伟称,“我们会加紧研究培育的方案。”

  抱着更明确冲动的还有山东省。山东省发改委人士告诉本报,意见稿颁布前后,山东发改委根据意见稿的“标准”对全省上市资源做了摸底调查。该省的内部预期是,“省内的经济强县要筛选5-10家基本符合条件的企业作为上市资源,其中包括有意创业板的企业资源”。

  据该人士说,调查与建立一个“省级重点推进类上市资源库”有关,该调研目标是:“争取5年左右时间,重点组织100家以上企业进行培训,使50家业绩理想、成长性高的企业完成股改进入上市程序,20家左右能够在境内外实现上市。”

  而步子走得更快也许还是深圳、上海、浙江、安徽等地。

  据深交所人士介绍说,以深圳为例,深圳市政府部门中就有两个培育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部门或项目,一是贸易工业局专门成立了“上市办”,设于该局中小企业中心;另外科技局亦专门成立“上市路线图”等专项服务。

  相似的举动比比皆是:去年8月,上海市经委、市科委和上海市证监局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上海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程的意见》,挑选出100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特征、有上市意愿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推动企业改制上市进程;浙江、河南等地亦在去年下半年,以各地证监局、金融办为主导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拟上市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据了解,在如何孵化上市公司的方法上,各地各出奇招,但大都集中于几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股改,加速行政审批等。以深圳为例,深圳市政府今年计划出资1.8亿元专项资助本地中小企业上市,其做法是:前期对符合条件、股改意愿强烈的企业给予资金及“行政资源”的支持,另外一旦上市成功,在境内上市将可以获得300万元不等的资助,在境外上市则资助200万元不等。

  “这种先孵化,再上市的做法,各地都差不多。”深交所人士说,这反映了政府部门某种微妙的“竞赛”心态。

  成长性之惑

  创业板当下的躁动,让人再次想起了本世纪之初,那场由科技泡沫撩拨而起的首度“创业板”冲动。

  2000-2001年,在当时“创业板”即将推出的巨大声浪中,深圳市政府主导推选出候选的深圳23家企业;两年难产后,2002年10月14日,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公开表态:当初考虑推出创业板是“幼稚”和“不成熟”的想法——这一表态终止了各地的“选秀”。

  如今盘点当年深圳的“23家”企业,有转道A股的太太药业(健康园)、金证科技、长园新材、白兰股份,以及近两年在中小板上市的科陆电子同洲电子等,亦有经不起“成长性”考验、轰然倒下或江河日下者,如当时的明星企业万德莱、深圳科兴等。有深圳市政府人士总结说,当年的23家,“大概有四分之一是失败的。”

  历史上的冲动是否会再一次重演?

  “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预见到哪个产业或者企业会注定成功。”黄云说,“IBM当年没有意识到微软会崛起,比尔·盖茨也预知不了雅虎的成功,雅虎对搜索引擎的成长也缺少先知。”他认为,既然创业板针对的是创新型公司,创新是一个过程,成功是有偶然性的,因而无论是政府还是上市审批部门,都不应该纠缠在“防止企业失败”这一症结上,“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不推创业板,应该让投资者自己去学习承担风险”。

  与此同时,也有企业界人士认为,经历了梅开二度的创业板,政府角色的定位也值得反思。“政府是引导,而不是主导。”该人士说,尤其是政府资金对培育上市资源的使用,它认为,政府不应该是在上市后还给予资金支持,而应将支持放在企业成长到上市的过程中。“既然上市解决了融资问题,再给他钱对未上市企业而言,是不公平的。”他说,相反,企业上市后应该把之前获得的资金支持再返回政府,成立一个扶持成长中企业的“基金池”,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曹元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