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市场失灵下的群体焦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 01:5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政策往往不能按计划而来,一切只能以市场的变化为依据。为了防范在“市场失灵”时出现市场倒逼下的“政策失灵”,有关监管部门在社会稳定需要和股市正常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出台原本未列在计划中的有关保护性政策,就将是唯一的选择。这类可能的政策,市场各方的估计都很集中,比如限制大、小非过度集中流通、限制恶意圈钱、推出融资融券甚至股指期货等金融创新业务等等。

  ⊙李国旺

  CPI逐月高企、货币紧缩力度未见放松、IPO和再融资遭遇破发尴尬、基金从万人抢购变成乏人问津,诸如此类的消息,确实让投资者沮丧。近几个月来持续高密度的基金发行,不仅没能唤醒投资者的多头意识,反而成为反弹中的离场机会,这确实又让有关人士看不懂。

  看起来,通过基金密集发行来缓解“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市场资金链可能的险情,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从供求关系看,单是大小非减持就已将股票与资金供给的平衡打破,加上IPO和再融资,资金的供求关系似将空前严峻,“市场失灵”的群体感觉让投资者无可奈何。由于投资者对后续政策能否及时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存有疑虑,这类群体焦虑导致了非理性的群体行为,即将利多政策当作离场机会,这是因为投资群体尚未见到真正可以抑制包括以恶意圈钱为目标的再融资在内的怪现象的“法规”或者“条例”出台。

  因此,从投资者群体的心理预期看,以新发基金向市场频频“输血”的政策,目前似已无法堵上资金缺口,政策优先选择应该是尽快设法让已经失血的市场及时“止血”,特别是对借再融资之名实为大规模减持的公司实行法规性的融资规模限制。比如,是否考虑推出对有大规模再融资计划的公司先对原股东定向增发,或者再融资按比例对原来大股东定向增发。有关研究表明,鉴别是否存在“恶意圈钱”的一个特别有效的办法是,看原有大股东是否乐于同比例参与定向增发,这是考验再融资项目是否是变相减持的“银针”,如果某公司原有大股东不愿意参与增发却同时又存在大比例减持可能,则可以界定为有变相集中减持和恶意圈钱的嫌疑,监管机构可以对此严格审核,以防止该公司通过增发损害其它股东利益,最后影响整体市场信心,以至于引发投资者群体误读利多政策,即防止在“市场失灵”时,出现市场倒逼下的“政策失灵”。

  当然,纠正市场失灵的政策可能会出现一定时段的失灵,比如2007年为抑制行情过度上升而出台的提高印花税率以及不断提高的利率,已经对市场产生了极度的影响力,虽然一段时间内出现“政策失灵”,但政策性的“馒头效应”终究在上年的冬天发挥了效力,显示了政策抑制行情的威力。现在情况相反,需要政策去纠正已经出现的市场失灵现象。

  据笔者的判断,恐怕要到市场自组织力量的功能发挥到极点,即出现我们曾经预测过的A股历史高点0.618倍幅度的回调后,有关纠偏政策才有可能随之而出。这个回调位置估计就在去年6月5日或7月6日的收盘价附近。因为如果到这个点位跌势仍不止,股市运行轨道就可能出乎意料地呈现破坏性,将会出现“金融危机”苗头。到那时候再靠政策去纠偏,可能会付出更大的成本。

  笔者如此判断的依据是,首先,当前支持行情的基本力量之一是公募基金,如果在新公募基金本已发行困难之时,再出现大批基金持有人的赎回冲动,市场可能遭遇的局面将会大大出乎有关利益方的想象。试回想一下2001年至2005年曾出现的行情螺旋式下降的长期阴跌行情,不就是因为出现委托者逼迫券商赎回“资产管理”的资金,从而逼迫券商公司大量抛售手中的“有价值”的股票而造成的恶性循环吗!当时的基金公司规模尚小,且多为封闭式基金,因而没有大规模赎回压力,躲过了一劫。去年“5.30”后,大量散户从股民化为基民,以基金为核心的机构行为已日趋散户化。如果行情继续萎靡不振,基金持有人卷起赎回潮,行情就将在基金大量抛售“有价值”股票的过程中螺旋式深度下跌。以笔者的推断,这种可能已经存在。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