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产业整合启航 上市公司掌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00:56 证券日报

  开栏的话:

  宏观调控可怕吗?答案是“是”,因为收缩流动性无疑对企业的生存和扩张加大了难度;宏观调控可喜吗?答案是“是”,因为正是宏观调控触发了产业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拥有更多融资渠道的上市公司来说,宏观调控恰恰提供了行业内整合的契机。《证券日报》将对这些在经历宏观调控“暴风雨”后绽放彩虹的行业进行关注。钢铁、汽车、地产、水泥、家电……,精彩的故事绝不仅仅这么多。

  □ 本报记者 张 歆

  毫无疑问,宏观调控夹杂着一股冷空气。但是当这股冷空气与行业龙头扩张的暖流相遇,一场产业整合的“暴风雨”必然电闪雷鸣般猛烈展开。适者生存,也许有些残酷却是真理。谁是暴风雨中的“适者”,相关行业上市公司正在以各种各样方式的整合、并购做出解答。

  宏调大幕下的整合契机

  表面上看起来,意在收缩流动性的宏观调控势必会对一些资金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形成冲击,但也正是这场冲击波提供了行业内产业重新整合的契机。

  与西方发达国家经常出现的产业垄断寡头不同,由于进入门槛不高,过去我国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许多行业长期面临的是行业集中度低、低效率产能过剩的窘况。

  “近年来,水泥产品80%的市场份额主要被‘小水泥’占领,水泥类上市公司等大型水泥企业的产品只获得了剩余的20%的市场份额,而宏观调控下对项目投资的严格审查和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整治无疑从客观上起到了治理‘小水泥’的作用,从而为‘正规军’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并购资源。”一位水泥行业上市公司高管向记者道出心声。

  水泥行业的状况仅仅是众多行业的一个缩影,钢铁、汽车、房地产……,很多行业都曾经讲述了相似的故事。

  现在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

  宏观调控对生产企业的规模、现金流、乃至生产工艺水平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行业的准入门槛自然随之提高,作为行业龙头们的上市公司迎来了并购的好时机:

  首先,规模效益使得原本被区域利益分割开的企业间产生了强烈的合作愿望,这一点在钢铁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钢铁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国际钢铁业正加速向中国市场渗透,中国钢厂必须有所作为,要进一步推进国内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于是,一段时间以来,宝钢在全国范围内“东西南北”全方位的展开收购,不仅强化了自身在国内的龙头地位,还增强了与国际同行竞争、与上游铁矿石企业议价的话语权。

  其次,收缩银根进一步凸现了上市公司在融资和再融资方面的渠道优势。由于很多的融资方式(例如IPO、再融资、公司债)都是仅仅面向上市公司或向上市公司倾斜的,因此上市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十分明显。例如,2007年房地产上市公司忙于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竞价交易等等,而这些行为的核心都指向了土地储备。其余部分房地产企业则因为囊中羞涩而退出了竞争,数个“地王”显示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大气粗”。事实上,上市房企争当“地王”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种优势地位和渠道决定的。一方面,宏观调控收紧了银根,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贷款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向银行贷款需要付出的成本比较高。相对而言,上市房企融资成本非常低廉。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