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海集运回归A股 1元资产三年变百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 19:13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徐任重

  A股-H股-A股,中海集运的发展过程,正是世界航运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轰轰烈烈的蓝筹回归背景下,中海集运回归A股市场,这一次不仅恰逢国际船运价格止跌回升,更因为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有运费上调因素而备受瞩目。

  蓝筹回归

  “168”在南方很多地区被称之为“一路发”,是吉利的好彩头,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集运”,2866.HK)显然沾了这份好彩,在2007年11月23日第168次发审会议上,中海集运首发A股的方案顺利过会。

  据悉,中海集运此次发行A股的数量约23.37亿股,计划募集120亿人民币,其中88亿用于订造集装箱新船,20亿用于收购与集装箱业务有关的资产,12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中海集运终于回来了”,市场人士不无感叹的说道。

  在香港上市三年多,中海集运终于按捺不住蓝筹回归的热潮,在中国铝业(601600.SH)、中国远洋(601919.SH)、中国石油(601857.SH)等大佬相继回到大陆市场怀抱之后,抢在年底回到了A股。

  中海集运于1997年8月28日注册成立,并于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中海集运主要从事集装箱运输及相关业务,业务范围涉及集装箱运输、船舶租赁、揽货订舱、运输报关、仓储、集装箱堆场、集装箱制造等。目前,中海集运拥有150多艘集装箱船舶,总箱位达45万标准箱,已是全球主要的集装箱运输公司之一,其运力在全球班轮公司中排名第六,在中国班轮公司中位居第一。

  今年上半年,中海集运实现营业收入近174.5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38亿元。

  “中海集运选择在此时发行A股,是响应‘在香港上市的大蓝筹回归’的号召,这与中石油、建设银行的回归如出一辙;另一方面,中海也急需资金来扩大规模,购买船舶。”一位行业分析师一针见血地表示,目前正是疯狂买船的时代,没有船公司不缺钱的。

  峥嵘岁月

  得到第“一路发”次发行审核的中海集运显然没有意料到大盘竟然会跌到如此之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上证综指从6200多点一路跌去1400点,最低竟跌破4800点的半年线这一技术支撑点位。

  不过中海集运的“老人”们一定对此情景并不陌生,因为三年前,中海集运在香港上市的时候,就经历过类似的“流血IPO”。

  三年前,为求高速增长的经济“软着陆”,中国内地接二连三出台多项宏观调控政策,上证综指一路下跌,最大跌幅超15%,香港恒指亦下跌了一成多,红筹蓝筹满盘皆跌。

  中海集运原计划以8至11倍市盈率,5.2至7.16港元/股的价格,募集20亿美元(约156亿港元),但是随着市道不济,不得不二度调低招股市盈率,至最低6.5倍(为大型国企之罕见)到8.5倍,3.125到4.175港元/股,发行24.2亿新股(占扩大后股本的40.13%),集资规模一下子缩减至76.8亿到101亿港元。同时公司允诺将派息率由20%提高至25%,以招徕买单。

  幸好,公司受到诸多香港富豪的青睐,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等合计共认购约13亿港元新股,相当于集资总额的13%。他们的代表一起出现在公司的饭局上,并公开表态,认为公司上市正处在船运业低谷的反弹期因而看好公司前景。有观察人士戏称这是一次“富豪派对”。

  一元资产上市

  除了“流血IPO”、“富豪派对”之外,当年最吸引人眼球的,要数中海集运“1元资产”上市的神奇故事。

  中海集运于集团成立后不久的1997年8月设立,当时其股权结构是:上海海运集团持19.5%、广州海运集团持15.44%,2002年5月中海发展(1138,HK;600026)IPO时以募集所得8.26亿中的3亿元参与增资拿下25%,中海集团直接持股40.06%。

  但令市场十分诧异的是,在上市仅百日之际,2002年9月中海发展突然发布公告,以中海集运巨亏,影响公司运营为由,以1元人民币的象征价格将自己所持有的中海集运25%股权悉数转让给母公司中海集团。为该次转让所做的《资产评估书》显示,截至2002年6月中海集运资不抵债,净资产为-4.3亿元。

  从上市公司手中收回中海集运股权后,中海集团立即开始了对它的整合,将集团下的集装箱船只与集装箱资产统统归到中海集运名下,并再次增资20亿元,将中海集运的注册资本从18.01亿元增加至38.3亿元。

  随后虽然经历流血IPO,但中海集运仍然在香港市场成功募集了80亿左右的资金,为中海集运能发展成为如今世界前茅的集装箱航运公司,储备了充沛的资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周期运作

  航运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航运公司总是不断地在造新船增加运力和运输需求下滑之间博弈。1997年中海集运成立之时,这个市场是灰色的,全国1000多家航运企业,集装箱运输经营艰难,客运全线萎缩,货运连年下滑,油运市场竞争几近白热化。

  在世界航运业低迷的2002年,中海集运大胆地花出10多亿美元订购22艘船舶以及租赁13艘船舶,这些船舶大多在2007年交付使用,令中海集运的运力比2004年翻番至45万标箱,一举成为国内集装箱航运老大。

  中海集运不断地妙用“反周期运作”方式,果断投资,及时订造大批大型集装箱船,这些船几乎都是在周期性低谷期建造,在航运市场高峰期交付使用。其造价与高峰时相比,单船可节省1亿元至3.5亿元人民币不等。

  同样在资本市场上也是如此,3年前中海集运的流血IPO也正是因为选择在航运低谷时期上市,融资扩充运力。事隔3年,又是一轮新的航运周期,中海集运再次选择上市融资。

  “盛极而衰的道理谁都明白,但眼看着竞争对手都在买船,我们如果不行动,市场份额就会很快缩水。”业内人士评价说。行业内甚至有“不买船就是等死,买船或许有一线生机”的说法。

  储备运力,借力整合,相对于同行,中海似乎更显乐观。中海集运的内部人士预测,在2009年之前集装箱市场都不会回落。

  只是面临日益高企的油价,与周期性涨跌的运费,夹在中间的中海集运能否抗得住成本的上涨?

  对此,公司董事长李绍德公开表示,公司已通过采取不同措施来控制燃油成本,包括控制存油、选择油价较低的加油港,以及锁定油价等。他表示,公司已经锁定了今年用油量的60%,均价在北海布兰特期油每桶53美元至56美元之间。

  A股-H股-A股,中海集运的发展过程,正是世界航运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凭借着企业对行业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每每在行业拐点出现的时候扩充实力,令业内及资本市场对中海集运管理层的经营能力赞叹有加,但赞叹之余不仅有人联想,下一个航运周期到来之时,中海集运还有什么绝招呢?

  链接

  中国海运

  中国海运是中央直接领导和管理的重要国有骨干企业之一,是以航运为主业的跨国经营、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特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中国海运主营业务设有集装箱、油运、货运、客运、特种运输等专业化船队;正在开展汽车船运输和LNG业务。相关业务有码头经营、综合物流、船舶代理、环球空运、船舶修造、船员管理、集箱制造、供应贸易、金融投资、信息技术等产业体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