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离经济危机还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18:51 《资本市场》

  本刊记者:刘亮

  提起经济危机,大家都会觉得是洪水猛兽,凡其过处,原来的繁华会变成凋敝一片,市场萧条,交易停止,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所以,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普通老百姓,都非常关心可能会发生的经济危机。

  最近,有两条财经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两条消息都和中国政府为防范经济危机所做的努力有关。

  一条消息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十年之后,东亚各国在共同创伤的记忆下,走到了一起,积极建立共同防范经济危机的新体制。

  今年5月5日,第十届东盟和中、日、韩(“10+3”)财长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会后发表了“10+3”财长共同声明,同意在两年内建立800亿美元的货币储备库,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货币危机,“10+3”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在面临货币危机时,都可以动用储备库内的外汇储备。

  “从长期来看,这将增强亚洲地区的货币信心。”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彭兴韵在接受国内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泰国用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回购泰铢,但这些外汇储备很快耗光了。现在有了这个多边框架下的外汇储备池,国际投机资本冲击亚洲国家货币之前,就要先估量估量,亚洲政府间的合作对抵御冲击有多大影响,要考虑‘10+3’总体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能力。”

  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多边防范货币危机机制的建立,出席上述会议的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会后对媒体表示,推进建立防范货币危机的多边机制在亚洲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多边机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具有法律约束的外汇储备库,在正常情况下由各国自己管理,一旦出现风险,就由各国共同管理以应对危机。

  另一条消息是,5月18日,央行忽然“三箭齐发”,同时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扩大

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这在央行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

  从这些政策措施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正在严防死守,积极采取内外部手段,化解在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

  对于防范经济危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防范经济危机就像是预防癌症一样,需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治愈的概率会非常高。

  比较有利的一点是,中国政府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充分的认识。中国政府认真分析了日本金融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着手规避在经济领域可能积累起来的风险。

  相似的征兆

  当然,也有持悲观看法的人。他们认为,中国在最近几年很可能会重蹈东南亚经济危机的覆辙。这部分人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和1997年之前东南亚的经济运行状况,有相似的地方。“诸如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本币被迫升值、

房价持续走高、股票价格飞涨等等”。

  考察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经济危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外经济学家将东南亚经济危机发生的内部原因,总结为以下主要几点。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从19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经济快速增长,但也积累起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些国家更迫切地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然而忽略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股市在投机性资本的作用之下,快速上涨,但却无法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

  地产泡沫严重,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呆坏账。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据统计,当时泰国金融机构实际贷给房地产业的资金约占其贷款总额的50%,马来西亚这个比例为29%,印度尼西亚占为20%。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这些国家大量的住宅、商业建筑被闲置,导致大量资金因房地产过剩变成呆坏账。银行呆坏账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破产。

  过分依赖外资,但外资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泰国经济开始起飞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通货膨胀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泰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汇率相对稳定,国际游资大量流入泰国,但这些资金并没有被很好地加以利用,大量资金被贷给房地产业。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外资的推动,但不能完全依赖外资。过分依赖海外市场资金,尤其是偏重对短期游资的利用,必然会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不能正确处理国际收支短期平衡与长期平衡的关系。在长期国际收支平衡缺乏坚实基础的情况下,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就试图开放资本项目,来实现短期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国内经济的均衡,这样做是很容易导致外国投机资本入侵,而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的国家,无疑更容易发生货币或金融危机。

  持悲观看法的人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突出,人民币在外部压力下不断升值;资本快速流入;资本市场市值一天一万亿的增长态势,上证指数上涨突破4000点,带动国内投资热情进一步高涨,街头巷尾无人不谈股票,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为了金融投资家,投资收益空间鼓舞人心;无论如何调控,都无法抑制不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这些都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调控的压力还非常大,中国现阶段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风险并非空穴来风。

  经济结构失衡

  与东南亚经济危机发生之前相似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矛盾突出,这是相对严重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相关数字,中国的经济增速在2006年下半年有所放慢,2006年第三、四季的经济增速由上半年的11%,分别下降至10.6%和10.4%。2006年全年经济增速成为10.7%,连续第四年经济增速超过10%。2006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部分原因在于,政府从2006年4月份以来开始采取宏观调控,试图让投资过热降温。

  然而,今年头几个月的工业生产、出口及货币投放的数据显示,总体上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偏快。而且2007年上半年,中国股市的波动大大加剧,在1月底2月初和2月底均出现过暴跌,但随即反弹。

  近期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问题是贸易与经常项目顺差双双大幅增长,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宏观调控为过热的投资降温,避免出现产能过剩,避免效率低下的投资项目大量消耗资源。

  但对此的政策选择却陷入两难,因为投资增长放慢也可能使进口下降,从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加剧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性。巨额顺差将进一步导致国内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快速上升,使政府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面临很多难题。除非国内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或者国内其他领域的进口出现快速增长。

  著名经济学家赵晓认为,从经济结构上来看,中国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中国出口呈现偏斜状况,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消费品领域,如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家用电器、服装、纺织品和鞋袜方面。从中国在泛亚洲生产体系中的角色看,“中国制造”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所组装产品的零部件往往来自亚洲其他国家,中国只是在泛亚洲生产体系中作为最后一个阶段出现。鉴于出口按成品价值而不按附加值记录,许多东亚国家与美国和西欧的贸易顺差在中国汇总,这实际上虚增了中国的顺差。

  虽然中国在不少工业部门中处于强势地位,但鲜有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得到承认或者具有竞争力,事实上中国出口额中的将近60%由外国投资的企业生产,因此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再从中国出口型经济有限的地理范围看,中国大约3/4的出口产生于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等占中国陆地3%左右的面积,这样一个地域安排也是有问题的,它导致了中国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如今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举世无双,其他方面的进步却不像经济增长那样快速。比如,社会转型缓慢,尤其是贫富差距已相当严重,公共产品短缺成了制约中国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不计成本、不计环境破坏、不管弱势群体利益的发展模式也受到了广泛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国的增长依然强势,但政府对增长失速的担心却大大加剧,公众对于改革的支持也已经减退。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也指出,内外经济严重失衡是当下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最大风险。“长期大量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就是经济失衡的集中表现,外部升值压力只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必然反应”。

  而国内经济结构扭曲和资源配置低效才是发生危机的潜在根源。从1998~2004年,制造业以年均20.2%的速度增长,服务业的增长率平均却只有9.32%,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印度等低收入国家还要低10多个百分点。制造业快速发展,但服务业尤其是医疗、教育、环境等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却严重滞后,扭曲了资源配置,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失衡。

  流动性过剩正在将中国经济推向很危险的境地,但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比较脆弱,防范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不足。双顺差的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以及境外热钱的大量流入造成了我国当前被动的流动性过剩。而我国银行体系以间接融资的主导,间接融资占到总融资比例的82%,低利率和高利差政策既不利于银行治理,也不利于提高资金效率,反而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卡位较好

  如果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看成是一场足球比赛的话,可以说中国队的队员目前站位还好,对方队员的意图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就不难防范,对方试图进攻破门的意图都被我们一一化解掉了。这有点像目前中国对经济危机的防范,我们对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在不断进行着有效的调整。

  入世五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贸易额分别保持了年均10%和28%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物价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十年中最高的年份也没有超过4%。不可避免的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嘉升投资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CEO戴章挥曾经亲历过台湾的股灾和东南亚经济危机。戴章挥认为,与东南亚国家当年对经济的完全自信不同,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必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平衡经济增长模式,同时构建和谐社会。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重心将由工业转向服务业,将更加依赖国内需求,收入分配将更加公平,将致力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些措施也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短期内主要的宏观经济挑战——贸易顺差增速过快的问题。

  从以工业为重心转向以服务业为重心,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扩大消费,这将使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中的能源、原材料与资源的消耗下降,环境得到更好保护,也会消弭产能过剩及经常项目顺差的压力。

  从近期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前景仍然非常乐观。出口企业和制造业将受到近期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包括税收制度与

人民币升值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将会降下来。而政府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可能会不断出台。2008年,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也许可以让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降下来。

  戴章挥认为,中国经济失衡的挑战仍然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但经济发展外部失衡的压力还在继续上升。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红制度,加大对医疗和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并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这些政策将会减少投资,促进消费,是有利于缓解外部失衡的措施。

  而短期内,中国政府在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方面也做到了“稳、准、狠”,如央行“三箭齐发”政策,同时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这一组合拳被市场看成是央行向股票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亮出了“黄牌”。显然,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政府还会对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施以重拳。

  短期无危机

  通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与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前各国的情况,其实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比如,东南亚国家当年大都实行固定或者盯住汇率制度,同时实现了金融自由化,而中国目前则是在实行盯住汇率的同时,保持着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东南亚国家当年都有大量外债,而中国则有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危机爆发前东亚国家出口能力开始下降而且外汇储备不足,而中国目前的出口能力没有下降,外汇储备充足。

  与此同时,近两年来,中国的金融改革有了相应的进展,中国的银行业改革是在2006年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对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历史上的呆坏账做了彻底的清算,同时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四大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行了变革。

  从国际收支方面看,东南亚危机之前,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存在着大幅度的经常性收支逆差。而目前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巨额的外汇顺差以及较强的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中国发生与之类似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

  从国家环境来看,近年来东亚国家和地区扎扎实实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将信息产业作为日本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要在5年内将日本建成全球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韩国将信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提出将信息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的20%。中国的信息、生物和新材料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加速以信息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都非常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服务业。

  同时,东亚国家对于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已经达成共识,将充分利用“10+3”机制,通过建立外汇储备库来加强相互之间的金融合作,扩大区域内贸易,减轻美欧市场变化对东亚经济的影响。

  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日前在分析了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之后也表示,短期内亚洲国家再次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历史证明,每次危机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简单地重复过去。

  尽管中国短期内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但并不是说中国就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了。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双重挑战,正处于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漩涡中心。而从中长期眼光考察,经济结构失衡的积累有可能导致新的危机。中国必须从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

  危机的发生在于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但要想防范危机,显然要从内部着手。对于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国需要在可控的范围内,稳步推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仅仅靠加息、升值等方法显然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深层次的经济矛盾。从金融着手防范危机,是为了有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想超越经济危机,需要从增加内需,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多个方面,改变目前的经济不平衡状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