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货币政策需增强可预期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1日 05:2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闻涛

  央行选择周一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这一原本平常的调控手段显得有些不平常。

  近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出台的密度前所未有,央行在10天的时间内先后出台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项政策,在宏观调控历史中实属罕见。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却能够给货币政策出台找到充分的理由,决策层已经定调,当前的重要任务是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毫无疑问,无论是加息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控制经济过快增长都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通胀压力抬头的情况下,适时调高基准利率是保持币值稳定的不二选择。由于货币信贷的需求方往往欠缺利率敏感性,要想控制信贷增长,除了道义劝告之外,最为有效的措施无疑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现阶段而言,准备金率早已成为中国央行工具箱中的一个常规调控手段。

  尽管在货币信贷高速扩张的背景下紧缩银根属情理之中的举措,但市场不得不承认,与西方成熟经济体相比,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总难免有些神秘气氛,去年以来的多次货币政策出台都被市场理解为出其不意。有学者就此分析称,货币政策要想起到预期的效果,有些时候需要反其道而行。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对于政府的举动事先有所预期并采取相应调整,所以调控政策往往会失效。央行在政策出台过程中保持一定神秘性,可能也是出于提高效果的考虑。

  但是,追求货币政策的可预期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潮流。通过明确的预期引导市场,可以大大平滑政策出台所带来的冲击,保持经济运行的相对稳定。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货币当局可以采取出其不意的政策,比如在

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中国央行的做法就非常值得称道。但对于常规的调控手段,还是应该尽量提高透明度, “出其不意”只会增加市场的困惑,而这种负面影响还会随着市场不断深化而日益明显。

  当然,转轨中的经济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难度,在中国完全照搬西方经验难以产生预想中的效果。比如,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是多目标,保持币值稳定、促进充分就业、加快经济发展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些时候多重目标会相互矛盾,央行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增强货币政策的可预期性应当成为中国央行的长期目标,“出其不意”的效果或许是因为市场的理解存在偏差,政策制定者也需要加强同市场的沟通意识,改善沟通手段,避免太多的“意料之外”。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