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机构投资者到底是什么角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2:41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创新》

  (美) 大卫·史文森 著

  张磊 王宏欣 何良桥译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出版———评《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

  ⊙应展宇

  中国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结构失衡问题一直就是困扰市场进一步发展、深化的难题之一。为了寻求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证券监管当局在1997年至1998年前后提出了“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在短短不到3、4年的时间内,一批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规范意义上的机构投资者出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但是,投资者结构失衡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反而有恶化之势。2000年爆出的“基金黑幕”,使机构投资者在市场运行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机构投资者如何走出阴影?投资理念、投资策略、投资方式又应该如何转变?……就成为中国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过去的四五十年中,以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以及保险基金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世界资本市场中都获得了迅猛发展。显然,这些机构投资者发展背后的依托是其成熟的投资理念、熟练的投资技巧与专业的研究分析。可以预见,由于种种前提的不同,虽然无法完全借鉴其经验,但中国新生的机构投资者,甚至中小投资者通过了解、理解西方成功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都可以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与发展的机遇。但非常可惜,真正关于这一主题的好书并不容易找到———因为很少会有真正成功的投资者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公众。

  正因为如此,美国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投资主管大卫·史文森的这本《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创新》就显得难能可贵了。作为一位深谙理论又长期从事投资实践的成功投资者,大卫·史文森积其多年投资实践积累所得到的一些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自身完善,无疑具有非常突出的借鉴和学习意义。

  在我看来,《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创新》对我们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内容的新颖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全书从捐赠基金这样一个中国非常陌生的机构投资者的介绍着眼,从投资的目标、投资理念,到投资策略、业绩评估等等,基本构建了一个我们理解机构投资者的框架,或者可以说史文森先生将美国的机构基金经理、养老基金受托人、投资经理以及大学、博物馆、医院、基金会的受托人所构成的投资领域向我们做了一个生动的展示。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对机构投资者的认识、理解都还处于一种“启蒙”状态,这样的叙述和切入点,无疑非常解渴。

  (2)较强的市场导向性。这显然与史文森的经历密切相关———史文森身为耶鲁捐赠基金的投资主管,而耶鲁捐赠基金又是世界上长期业绩最好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在过去的10年中净年均滚动收益率18.3%的骄人业绩)。

  我们知道,大凡成功的投资者,业绩一般建立在他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之上,进而其投资理念、投资策略总体现着市场运行的一种必然,巴菲特如此,索罗斯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史文森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在于其投资理念、投资原则以及投资中的基于资产类别深刻理解之上的资产分配策略的灵活运用———这或许是耶鲁基金长盛不衰的基础。可贵的是,史文森将其管理耶鲁基金的感受与经验无私地向读者和盘托出,大到捐赠基金的目的与投资理念,小到组合管理的战略与战术,甚至还强调了如操作风险这样一些基本概念。

  (3)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史文森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托宾教授 ( James Tobin),又有着以耶鲁大学为依托的强大学术支持,因此其投资管理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是与学术理论结合在一起的,比如书中提到耶鲁基金在管理中严格而又灵活地应用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并“证明了理论的有效性”。全书很少过于渲染复杂投资技巧的运用和构造,而主要从投资组合管理的步骤着眼,先理念、后策略,注重理论的基础说明,使读者容易理解机构投资的核心所在。

  (4)注重理论与案例的结合,通俗易懂。史文森在试图为机构基金经理构建一个成功投资框架的同时,很少使用机构日常运作中非常规范、复杂的分析工具,比如复杂的模型构建、繁琐的数据处理,而是尝试运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复杂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转化为即使不具备美国市场投资技巧的普通投资者都能理解的内容。

  中国资本市场离成熟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发展历程,以史为鉴,利用“后发优势”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理性的,也是必然的选择。5年前就推出这套“资本市场运作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眼光应该说是有些超前的,我们热切希望他们能够继续这种选题的思路,同时尽快再版这套丛书,这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善莫大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