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房价运行拐点若隐若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05:0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马红漫

  历经三轮调控,房价依旧倔强上行。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而从今年上半年演变趋势来看,1-4月房价涨幅在5%-6%之间徘徊,进入5月,涨幅升到6%以上,到了6月涨幅更是突破7%,房价加速上扬的趋势明显。

  时至今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是否存在泡沫已无需争论。统计显示,多数城市房价与居民平均收入之比已经超过12倍,这一比例超过国际公认水平的一倍以上,充分反映出普通居民的购房压力之大。即便对于投资型购房者而言,其投资行为也已经偏离了合理区间。一般而言,考察投资行为理性与否的标准是投资房产所获得的租金回报率,这就如同上市公司股价估值判断的依据是公司未来盈利一样。但是,与各地房价的连续上涨形成反差的是,各地房屋出租价格几乎原地不动,由此导致各大城市的房产投资出租回报一般只有4%-5%。对比6月份4.4%的通胀比率来看,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处于负盈利状况。因此,投资房产完全是在博取未来价格的非理性上涨,脱离了价值投资的范围。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表明,任何产品价格在严重脱离价值之后,总归会回归价值基准,对于兼带有投资性质的产品而言,暴涨之后的回归往往意味着比上涨更加惨烈的暴跌。诚然,在泡沫破裂之前,没有人能准确预估具体的下跌时间。尽管“博傻型”投资者深信自己能够在最后时刻到来前离场,但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政策预期中

房价“拐点”信号已越来越强烈,投资者需要做出最终抉择的时刻越来越近。

  回顾始于2005年的三轮房产调控,无须讳言,如果以“房价上涨被有效控制”作为衡量调控效果的标准,那么三轮调控均可以宣告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全然无效,既有政策的累积和未来新政策的酝酿,使得房价的转折点若隐若现。

  以“国八条”为标志的2005年的第一轮房产调控的核心思路是抑制投机,同时严格监管开发投资。2006年5月,“国六条”公布,新政策直接干预房产供给结构,提出鼓励普通商品房,尤其是小面积商品房的供应。今年2月,调控思路再次出现微调,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工作重点转为增加有效供给和商品房供给,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同时强调加强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市场体系完善的建设。

  深入观察三轮房产调控思路,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微妙变化,一方面,实践中有效的调控政策在被强化,比如严厉打击开发商捂盘惜售、哄抬价格等违规交易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在实践中成效不大,甚至背离调控思路的政策进行了矫正,典型例证是对2005年限制房产投资贷款、土地供给面积等政策进行了矫正。而后者的变化尤为值得关注,因为以打击开发投资热情为目的调控政策,只会使得市场上房产供给数量减少,反而恶化供求矛盾。正是由于2005年减少土地供应措施在时滞两年之后显效,才会造成今年的房价异常飙升。为此建设部最新的政策导向明确提出要保障有效供给,通过增加供给来平衡供求矛盾,从而彻底改变开发商强势的市场地位。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土资源系统加大了房地产的土地供应,1-5月份,全国住宅用地的土地供应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5.5%。此外,以增加小

户型供给为目的的“9070”商品房也将在今年陆续上市,以上海为例,预计明年“9070”项目供应将会达到供应总量的50%。这就意味着由于2006年房产项目结构政策性调整而引起的短期供给减少问题,也将在半年内得以扭转。

  除了既有政策即将集中发挥效应,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未来新政策的出台。昨天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报告建议“通过征收物业税等措施,抑制房价的快速攀升”。选择在最新房价上涨数据公布的当口再次提起物业税,其背后的政策导向意义非常明显。与其他调控措施不同,物业税因其直接与房价高低挂钩,“房价越涨缴税越多”,因此被认为是打击投机炒房行为的致命一击。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物业税一旦开征有可能将土地出让金也并入该税种,这将直接割断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与土地开发之间的资金链条,从而让制约房产调控政策落实的体制性瓶颈消弭,为未来房产调控政策落实创造条件。

  尽管房价的连续大涨一再让公众与政府的期望落空,但所谓“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当一个市场价格严重脱离价值基础,价格的回归只是时间问题。连续的价格上涨会让人们暂时忽视了风险,但是风险的爆发往往只是在瞬间开始,调控政策未来演变的信号和作用正在逼近这一时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