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工资增长别玩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05:44 金融投资报

  在国有企业从事了30多年劳资工作的苏大姐,几乎一辈子和工资标准、人均劳动生产率、工龄、退休人员、养老保险打交道。这几天回家就和儿子“理论”:是国企工资稳定,还是走市场化待遇更好?

  专业学会计的儿子,毕业以后不停的学习进修考证,工作单位换了一个又一个,工资也是“水涨船高”,现在,凭着到香港考取的国际会计师资格,成了多家外资企业的“猎头”瞄准的对象,年薪已经上了6位数。

  苏大姐明知自己的“理论和事实”,都没有胜算的可能。30年国企工龄,工资现在一直在1000多元徘徊,两位数的增长基本是奢望,前不久她“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算了一下退休后可以在社保领到的生活费:不到900元,“理论”的底气一下子没有了。

  发生在这家里的事,其实和现阶段民众的工资收入状况,民众对社会发展收入增加的期待,对物价上涨带给普通民众的感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周的两条消息,一正一反,就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一条是,中国劳动学会主办的“深化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促进构建

和谐社会”论坛上传出消息:中国职工平均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

  另一条是,上个月《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杂志就职工对当前工资的满意度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工资状况不满意的人达96.5%。

  消息透露出来的信息,是不容忽视的:

  专家眼中的工资增长数据与民众的感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一当数字与民意没有同感与共振,公众就容易从质疑演变到不满的情绪----原因在哪里?专家给出的数据显示,在剔除了物价上涨的因素之后,年均递增仍达到12%。至少在物价上涨这一因素方面,所谓工资增长进入最快时期的说法就近乎一种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谁都知道,专家在计算工资增长数据时扣除的物价上涨因素是不实的,

房价涨幅并未在CPI中充分体现,自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公布出来的工资增长只是一个“真实的谎言”,难怪民众不买账呢!

  另外,原因还在于“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大多数普通职工实际收入的增长,如果这些“增长”分配得很不公平的话,反而有可能意味着他们相对收入的下降。

  在可观的数字统计背后,贫富分化被遮蔽了——如果数据显示是“增长”,而大多数人又没有感受到“增长”,那么这些“增长”都流向哪里去了呢?一是流向了一直以来被民众“深恶痛绝”的

垄断行业。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显然,这些行业是工资增长的“蓄水池”,吸收了大部分“增长”。二是有些行业管理层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达15倍,高的甚至达到了30多倍。就在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百万、几百万年薪的高管群——而且,这样的数字还在向千万进发。仅仅以上两个原因,实际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很可能被“平均工资”的漂亮外衣遮掩掉了。

  一个统计数字的公布,从来可以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或是激起小小的涟漪,或是引发滔天的风浪——这要视这个数字是否和普通大众的基本生活的关系有必然的联系,是否反映了民众真实的收入状态、生活状态。如果我们的统计数字被冠上“真实的谎言”的标记,被看成是统计口径的偏差,部门之间的博弈的话,结果可能是悲哀的:

  不科学、不合理的政策、措施和由此产生的不切实际的“数字游戏”,损害了社会公正原则,加剧了贫富分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享受充分、足够的有益成果,而是使少数人取得了过多的改革成果,改革有违最初的初衷。如果普通民众迁怒、归咎于改革开放,失去的信心能恢复吗?http://blog.sina.com.cn/hua-hua□华桦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