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过剩流动性要有效运用于股市发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 03:39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我们在谈论银行储蓄下降、流动性过剩和股市发展时,不能再囿于落后金融体制造成的惯性思维,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忽略了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既定改革目标,忽略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许我们的确应该关注银行储蓄资金向股市的流动问题,但是更应关心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将银行储蓄资金分流出来,推动股市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常清 安毅 由于预期我国将继续处于牛市当中,因此社会资金仍在源源不断地从银行向股市进行着“大搬家”。这种资金流向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事实上,我们要警惕的并不是储蓄在短期内的快速转移问题,而是能不能正确认识储蓄率、流动性和股市之间的联系机制,并将过剩的流动性有效地运用于股市的长期发展当中。 众所周知,我国有非常高的国民储蓄率,在2001至2005年间达到44%,居民户储蓄率也在16%以上。高储蓄率对于支持我国的经济高速成长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储蓄率持续过高也在两个方面产生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是,高储蓄率使大量资金循环于金融体系之内,增强了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二是,储蓄投资之间的缺口造成了长期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导致货币大量被动发行。如果资本市场不发达,过多的流动性十分容易引发固定资产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并产生大量经济泡沫。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分流银行储蓄和疏导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一对紧密联系、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归结起来,我国银行储蓄率过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保障体系落后、消费水平较低、资本市场发展落后等因素。单就资本市场而言,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直接融资发展缓慢、投资渠道狭窄,民众金融投资意识有限,这也就致使全社会范围内规模巨大的资金长期沉淀于银行。在此条件下,当面对利率偏低,资本市场略有起色的时候,庞大的银行储蓄就会被立即释放出来,扰动宏观经济和弱质的资本市场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国家一直希望通过改革,推动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将银行储蓄资金转移到资本市场,提高居民的财富效应和消费水平,降低储蓄率。同时,也希望通过股票等直接融资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相关产业部门中,缓解流动性过剩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实现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2006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逐步取得成功,有力地冲破了居民储蓄过高、银行流动性过剩和资本市场落后共同构筑起的经济发展障碍,使三者关系得到了初步梳理。股票指数也因此一路走高,我国股市市值也不断增长,这充分说明股票资产正在成为国民财富的新组成部分。应该说,这种变化恰恰是金融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是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一直就希冀达到的目标,也是今后资本市场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特别是,我们还应该始终清醒地认识到:长期熊市造成了大量资金离场和股市血液严重不足,这次大牛市的来临不仅仅是一次恢复性上涨的过程,同时更是以经济发展和股改成功为基础的补涨过程,因此银行储蓄资金向股市大量转移不仅是一次“物归原主”的过程,更是一次输血再造市场的过程。就是说,股市火热并不是银行储蓄资金大量“搬家”惹的祸,银行储蓄资金之所以出现转移恰恰是资本市场需要发展和不断自我发展壮大的结果。如果居民户的银行储蓄资金进入股市后能够积淀下来,那么我国最终将一步步完成由国家投资为主向经济主体投资为主、由间接投资为主向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并重的投资方式的全面转变。况且,即使仅从数字而言,问题也不是想像的那样严重。虽然2007年4月银行的居民户储蓄存款就减少了1674亿元,但是国内的储蓄规模依然相当大,一方面储蓄总额高达16至17万亿,另一方面是银行存贷差额仍然维持在11万亿左右。这样,任何短期内的储蓄快速分流相对于11万亿也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因此,即使储蓄资金的继续大量流出也不会给银行业务产生负面作用,反而会降低存贷款利率差缩小产生的成本问题,推动银行金融业务多样化。 “风物长宜放眼量”。储蓄资金大搬家有着其历史必然性。当我国股市总市值和社会现金流相对形成4∶6的比例时,才达到亚洲市场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谈论银行储蓄下降、流动性过剩和股市发展时,不能再囿于落后金融体制造成的惯性思维,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忽略了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既定改革目标,忽略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许我们的确应该关注银行储蓄资金向股市的流动问题,但是更应关心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将银行储蓄资金分流出来,推动股市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看来,经济体系要创新、要发展尚需大智慧、大魄力。 (常清: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