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在阵痛中重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 00:39 中国证券报 | |||||||||||
IC图片 本报记者 夏丽华北京报道
作为监管层确立的从综合治理转向常规监管的一个重要临界点,10月31日被“标注”为券商生死大限。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券商综合治理已大浪淘沙般沥尽了众多风云人物,证券业格局也正焕然一新。 据了解,券商已从综合治理前130余家减少到目前的108家,其中创新试点类和规范类公司分别为18家和25家,接近现在108家正常经营公司数量的四成。有关人士表示,从现在到明年8月全面实现券商综合治理目标,券商的数目肯定还有变化,目前市场资源显然没有整合完毕。 大限是综合治理的一道坎 大限前夕,新银河证券的挂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其实,银河证券如何新生已没有太大的悬念,相关的报批程序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但据悉相关部门可能倾向于低调处理新银河的诞生。 “综合治理还不可过早乐观”,相关人士表示,对那些问题券商而言,“大限是治理进程中的一道坎,又或许是一个新起点。” 这样的命运,银河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2005年4月,南方证券宣布关闭,各项资产业务剥离后进行市场化招标;2005年8月,华夏证券被中信、建投收购,在受让其全部证券业务及相关资产基础上,变身为新的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今年9月,首次由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主导,广东证券、中国科技证券和中关村证券三家重组成为安信证券…… 自2004年底综合治理伊始,包括南方、闽发、大鹏、德恒等,监管层处置了29家高风险和严重违规的证券公司;被证监会行政处罚、实施市场禁入,乃至被刑事审判的责任人不断见诸报端。 券业风云变换,一部分是因为部分券商无法持续正常经营,必须整改重组;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将自11月1日正式实施,要争取更多的业务资格牌照,券商必须增资扩股扩充资本。大限前夕,券商资本重整的大戏也越演越烈。今年8月,原金信证券经沪甬杭注资5.2亿元获得新生,更名“浙商证券”并正式挂牌成立;10月,渤海证券正式获得泰达6亿元注资……无疑,这样的资源整合正方兴未艾。 治理显效 券业分化 券商综合治理的构想最初始于2003年证监会召开的“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不过当时的提法是“规范发展”。 “当时证券市场处于遥遥无期的下跌通道中,整个券业在经历资本市场建立初期的狂热后,高利润、高投机与高风险的业务格局正接受市场行情低迷的检验,大浪退去后的险滩礁石也逐渐暴露,直至引发行业危机,直接促成了监管部门关于综合治理的想法。”业界人士回忆,经过充分的业界讨论,一年后,这个构想以券商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形式出台。 紧接着监管层展开一系列行动:限定时间、摸清券商底数,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制定《证券公司监管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以及风险控制指标等法律规章;对历史上导致券商出现比较严重问题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国债回购交易结算制度和资管业务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和改革;出台具体措施,支持优质券商做大做强等。 按照当初提出的分类监管的构想,现在前两类券商,即创新试点类和规范类公司已分别达18家和25家,接近现在108家正常经营公司数量的四成。根据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最近的表态,当前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产、违规委托理财等各项历史遗留风险大幅下降,与综合治理开展之前的2004年初相比,主要风险指标平均下降了90%。 其实,这样的变化体现在券商的各个业务领域,无论是传统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还是新兴的集合理财、财务顾问等。比如通过集合和专项资产管理,创新试点或规范类公司从去年4月至今,吸收社会资金已达数百亿元,有些券商的理财收益甚至超过了基金的同期业绩。无疑,社会各界对证券公司的信任度正在回升,券商综合治理已经成为支持市场预期不断好转的重要因素。 创新发展是最终目标 “券商综合治理是健全金融机构微观运行基础的行为,为增强市场参与者的约束力奠定基础。”正是因为直接融资市场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货币当局央行的副行长,吴晓灵把券业的发展纳入了更为宏观的视野来考量。而行业的创新发展,则是增强市场主体约束力,推动市场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监管部门某负责人曾说过一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只有那些以专业能力赚取合理、合法、合规的‘善钱’的公司,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生存下来成为市场的主流。” 相信在综合治理过程中,不管是退出市场还是通过重组获得重生的券商,都将给后来者以警示:赚取“善钱”,才是生存之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