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政府应把资源配置主导权交给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政府应把资源配置主导权交给市场
张卓元———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

  □本报记者 卢晓平

  2006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最理想的经济运行态势。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隐忧,最主要的问题是整个经济运行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三月份全国人大通过的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大规模粗放扩张带来的

能源资源消耗增加和环境污染加重问题十分突出。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

  不能仅以“高增长低通胀”为标准衡量经济形势

  记者:上半年全国能源消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同时,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也不降反升,其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2%、5.8%。您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张卓元:今年3月,全国人大第十届四次大会审查批准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22个主要指标,其中分为预期性指标14个,GDP和人均GDP均为预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8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均为约束性指标,即政府要确保实现的指标。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最重要的指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集中体现。但是,今年上半年,恰恰是这两个政府需要确保实现降低(能耗今年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2%)的约束性指标不降反升。而作为预期性指标的GDP增长率,却大幅度超过预计数,原预计2006年GDP增长8%,但实际情况是上半年即达10.9%。

  记者:您认为今年能完成这两个约束性指标吗?

  张卓元:现在看来,这两个约束性指标今年已很可能无法实现。事实表明,这两个约束性指标不降反升,同各方面追求GDP的超高速增长是密切相关的。

  记者:“高增长,低通胀”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吗?

  张卓元:“十一五”规划纲要把GDP列为预期性指标,且定得比较低,5年年均7.5%,而把能耗降低,水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耕地保有量等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政府确保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只用“高增长,低通胀”来说明宏观经济形势大好是不符合“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如果按照这一认识指导经济工作,容易使经济活动偏离“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应从体制上逼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记者:要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什么是关键?

  张卓元: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改革特别是政府改革。

  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使经济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此,一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方针政策。二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着力自主创新,更好地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四是要深化改革,从体制上逼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当中,深化改革,是最根本的。而在深化改革中,推进政府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换,更是关键所在。

  主要从六方面入手转换政府职能

  记者:您认为实现政府职能转换是关键所在,那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张卓元:政府职能转换主要是在以下六大方面:

  第一,把资源配置主导权交给市场。政府越是从市场参与者角色中退出,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越能发挥其纠正市场失灵的积极作用。在公平竞争条件下,市场主体将致力于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从而使全社会形成竞相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氛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二,建立全面评价政府和干部绩效的指标体系。考核政府和政府官员政绩不再主要看GDP及其增速,除GDP外,还要看失业率、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生态保护好坏、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等,一句话,形成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绩考核体系。

  第三,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完善财税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要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使地方政府不再通过拼命提高GDP增速来提高财政收入和保障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要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把土地收入和其他各种各类基金纳入预算管理,接受人大和公众监督,使地方政府不再具有随意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财力。还要提高资源税,统一企业所得税,实行增值税转型,调整消费税,开征

燃油税,推行物业税等,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从长远看,还要研究逐步提高所得税在税收中的比重,以减轻各地方热衷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
化工
业的压力。

  第四,逐步减少政府对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的管制,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严重偏低,助长了大家粗放扩张实现经济增长。今后,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五,改革审批经济体制。政府常常通过审批投资项目,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压抑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影响企业自动追求效率和竞争力的积极性。要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要改革审批经济体制,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真正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放宽市场准入,准入标准要透明。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影响环境、涉及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情况,则要依法办理许可手续。

  第六,实施促进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优化等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其中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等。完善政府的方针政策也属于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