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宏观调控初显成效 内外失衡苦觅良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04:2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刘晓忠

  最近,国家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相继公布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从数据本身看,当前的经济形势出现了好转的迹象,宏观调控的效果初显。不过,8月份的数据同时显示,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仍然存在。

  从已公布的一些数据看,8月份的PPI同比增长3.4%,CPI同比增长1.3%,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8%。CPI虽然环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但相比市场之前的预期还算温和,而PPI出现了走低,反映企业的成本压力出现了放缓迹象,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上升,某种程度上表明内需消费出现了回升的迹象。但笔者认为,这些数据也恰恰揭示出了经济运行中的某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

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出口双引擎的强化,消费几乎扁平成一个常量,已经表明当前的CPI已经很难真实反映出实际的通胀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讲,CGPI(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和PPI相比CPI更能有效反映国内的通胀程度,毕竟在投资———出口这种外循环不断强化的情况下,通胀已经很难从PPI向CPI有效传导,自然CPI也就难以准确反映国内的通胀状况,这不仅仅与CPI篮子商品的构成和权重有关,更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有关。

  二是8月份的PPI虽然出现下降迹象,但并不意味着企业面临的成本推动性压力得以缓解了。不可否认,近来金属、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相继进入回调,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要素成本价格,但由于这方面存在管制,这种价格的回调其实对国内企业的成本影响并不大;相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调对国内的资源价格改革却是一个有利的时机。而一旦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大将是一件可以预见的事情。因为,当前中国企业一直享受着资源价格管制下的低价制度红利,随着土地出让金调整、水务市场改革以及能源价格改革的相继推进,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是明显的。因此,PPI走低的趋势并没有形成。

  另外,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从目前看并非是消费扩大的结果,而是CPI走高的一种附带效应。简单地看,CPI比7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仅比7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反映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提高得益于价格因素成分较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内失衡状况并没有大幅改观,消费内需仍然需要采取更切实的措施加以激活。

  再看外部失衡。日前,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贸易顺差为188亿美元,比7月份的146亿美元环比增长28%,也是今年以来连续四个月突破单月最高纪录。一般来讲,下半年由于集中了西方国家几个重要的节日,因此历年来下半年是中国出口的旺季。由此可见,中国今年全年贸易顺差突破1500亿美元是可以预见的。

  对于外部失衡问题,汇率虽然不大可能根治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但通过

人民币汇率政策来缓解外汇占款压力是有效的。因此,笔者认为,加大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控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时机越来越成熟。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当前

宏观调控手段以及调控思路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注重内外调控的平衡性,将使调控更加有效。就目前看来,行政调控应该为货币政策调控提供更大的舞台,而货币政策,应该注重汇率利率的均衡搭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