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政策变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 00:51 中国证券报

  

政策变量
上周我们简单分析了年内可能的供股量和供资量,得出的结论是作用于大市趋势的供求关系大体是平衡的。但笔者同时强调,机械地分析供股和供资的关系并据此判断大市趋势也难免书呆子气。因为,供资与供股的量本身即是一种变量,是由背后供资者与供股者的心理博弈决定的,而供资者与供股者又势必主要依据对指数的判断来决策。于是指数便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特别是咱这已然失真许多的“鸡肋”指数。

  供股变量的弹性空间是巨大的,依据前三个月IPO和再融资的节奏,我们判断年内IPO和再融资的总量大体在1100亿元。忽略审批程序的时滞作用不计,能否完成这个量实在要看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比方说近日大市触底回升,中国人寿宣称要“海归”15亿股,筹资150亿元左右。再比如大市在低点徘徊时,

证监会“巧合”地连续三周停止审核新股。筹资者总想更早更多地圈钱,而更早与更多之间本身就矛盾,筹钱又与投资者以什么样的市场心态被“筹”直接矛盾。像去年投资者信心跌至谷底时,监管部门不得不停止供股。

  解禁后的“小非”更具有催化剂般的变化空间,二级市场走强人家预期赚得更多反倒不抛;二级市场走弱人家预期赚得更少便加速抛售,在赚多赚少之间权衡,落袋为安的会居多。因而对这块“供股”的量和节奏要给予更多的风险预期。

  供资的弹性一方面取决于制度变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投资者信心变量。制度变量表现在对公募基金扩容的审批节奏上,表现在对保险公司投资

证券比例限制上,表现在对QFII资格确认和额度审批上,也表现在是否从制度上倡导私募基金的发展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这方面的“调控”作用会减少。而投资者信心是最不确定的,追涨杀跌是普遍的投资心理,信心十足时大市便“顶在顶上”,信心沦丧时大市便“底在底下”。从这个角度看,供股量加大和供股速度加快并不必然构成二级市场萎靡。1996年至1997年大牛市和1999年至2001年大牛市正伴随供股的急剧加大而连创新高。所以有人讲,咱这股市从来缺的就不是资金,市场走熊时缺的是信心。

  供资与供股博弈的背后,起作用最大的还是监管部门的政策取向。因为无论供股还是供资的阀门都牢牢地掌握在监管者手上,因而过去十五年,我们总说中国股市是政策市,因而研究政策取向的“变量”是更重要的。准确也好,不准确也罢,市场总在不同时期被认为存在一个所谓“政策底”。就当下市道而言,中石化进入股改程序宣告了股改的大功告成,工商银行最终确定的发行时间是政策取向的重要标志。若确定在10月中央全会前发行,那么年内还会有一波较大的行情;若确定在其后,那么正在缓步回暖的行情还将面临一次深幅调整。因而,作为投资者,我们博弈的对象不但是筹资者,而且还有掌控供求关系的政策取向。对政策变量的把握,实在不能靠书本上学来的专业知识。毕竟我们的股市处在新兴加转轨时期,“政策市”的特色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