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颠覆格林斯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颠覆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的骗局》

  (美)拉菲·巴特拉 著

  范建军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7月出版□汪晓波

  那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美国老头。他身子虽然高大,但内心低调,神情往往阴郁。他说话的时候总是含混不清,显得罗嗦。但就是他,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吸引了几乎是全世界的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常常让很多人感到紧张甚至心跳加速。

  他是格林斯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前任主席。他创造了

二战以后历时最长的增长和物价相对稳定的黄金组合。平庸的外貌从来遮蔽不住格林斯潘眩人的光芒,他被人赞许为“伟大的舵手”。即便是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2001年1月宣誓就职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美国那时已进入了格林斯潘时代。

  今年2月,年事已高的格林斯潘离任了,但职务交接并非是格林斯潘时代结束的符号性标志。这个老人在过去20年里所施行的经济政策,深深影响了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人们凝视着巨人的背影,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力量。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以敬仰的眼光来看格老的。许多年来,与巨大的声誉相伴的,是不绝于耳的批评声。各类批评意见主要集中于政策的争辩,但个别人也悄悄地把关注点落在格林斯潘的为人上———比如伍德沃德就曾狡黠地写道:“格林斯潘已经长期养成了攀附权贵的习惯”。

  这一次,有人著书全面颠覆格林斯潘。来自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拉菲·巴特拉,直接以“骗局”这个令人惊悚的字眼,批判格林斯潘在政策与学术领域对社会的双重欺骗。在他看来,艾伦·格林斯潘有着两副面孔,他想要做的,就是通过系统性的批判,揭开格林斯潘竭力掩盖并且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一面。

  在巴特拉看来,格林斯潘要为一系列的政策负责———在社会保障领域、股市泡沫、所得税率以及急速恶化的贸易赤字等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政策制订责任,并且,这些政策的制订与其学术思想自相矛盾,欺骗了公众;而在学术领域,格林斯潘变成一支充满混杂观点的万花筒,亚当·斯密和安·兰德的理论在其思想体系里面占据了主导地位,不过,格林斯潘真正崇奉的,并不是自由市场,而是自由利润。他在最低工资问题上的主张,深深伤害了穷人的利益;他对反垄断问题的建议,在巴特拉的眼里,几乎是匪夷所思。巴特拉集中笔墨,全面攻击,而完全忽略了格林斯潘曾经创造出的公认的

神话。他真的能够剥去格林斯潘的外衣,露出其本质吗?

  我不能不说,巴特拉教授没有成功地达到目标。对杰出人物的攻击,往往容易令人怀疑攻击者的动机。不过,揣测巴特拉的动机是一件无趣的事情。我愿意去相信,这种颠覆源自朴实的学术信仰和政治追求———只是,我更为欣赏格林斯潘一句经典的名言:“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完全理解我的意思,那么你一定是误解我的意思。”

  在我的理解里,巴特拉教授对格林斯潘学术上的指责,与其说是揭露一个骗局,不如说更像一场辩论。正如前者所称,格林斯潘从小受到了斯密的影响,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思想深入了他的心灵。而客观主义哲学家安·兰德的出现,又使格林斯潘成为个人主义的坚定支持者。这个宣称个人主义而非集体主义,是“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的女人,的确深刻影响了格林斯潘。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格林斯潘也许算不上伟大,但他有着自己的学术坚持与理解。尽管,作为政策官员的格林斯潘常常无法按照自己的学术理解去做事,但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远远算不上是骗局。学术尊重的是规律和科学,而实际政策却必须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中求得妥协。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兼具学者与官员双重身份的人都是考验,而不仅仅是格林斯潘一个人的事情。

  巴特拉说服别人的手段不够高明,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会让人产生排斥感。这是批判者容易掉入的陷阱。为了使得“骗局”的立论成立,巴特拉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同一事件中当事人的成绩,而放大其不足。这一点,在“

墨西哥危机”的叙述与分析中表现得很明显———格林斯潘参与的拯救行动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价,但是他的解救方式与自由放任的学术观点相冲突却被强调了出来。巴特拉还常常放大美联储主席的功能,也就放大了格林斯潘的个人责任。

  更重要的是,正如巴特拉这本书的译者范建军先生所称,巴特拉对格林斯潘各种政策的批判主要基于社会伦理而非经济学理。无论是对于格林斯潘在社会保障政策上所持态度的强烈质疑,或是对其最低工资问题上观点的不满,都可以明晰地看到这一点。批判的路径出了偏差,直接削弱了批判的力量。

  我不赞同巴特拉教授的主要观点,并不等同于全面否定此书。巴特拉从某个侧面,留下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对人们反思与总结格林斯潘过去20年的得失很有益处。我们还应该感谢勤奋的巴特拉整理出了许多珍贵的、极有价值的材料。书中披露出的一些细节,也令人玩味。比如,格林斯潘公开宣称反垄断法毫无意义,认为大企业是“受迫害的少数派”,这样的观点就有些走向极端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