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废惹争论 长期国债行至十字路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05:47 中国证券报 | |||||||||||
消息人士透露,关于停发长期建设国债的问题,决策层尚存较大争论,明年停发的可能性并不大。 专家认为,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建立透明、公开的政府
长期建设国债“功成身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财政收入规模已达3万亿元,而且财政收入连续2年增收超过5000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债的必要性有待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曾测算,在过去的五六年里,积极财政政策为GDP的增长贡献了将近两个百分点。但2万多亿元的国债规模也使财政整体风险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看,长期建设国债扩大内需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刘尚希分析,目前投资不是需要拉动,而是面临调控的问题。 实际上,自2003年以后,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一直呈递减趋势。2003年由2002年的1500亿元减为1400亿元,2004年为1100亿元(后调整为900亿元),2005年则安排了800亿元。 刘尚希还表示,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不断升高,这意味着政府掌控的资源份额在扩大,这个时候再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意味着政府将掌握更多的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这与市场化改革方向并不一致。 他立场鲜明地指出,随着国债余额管理的实施,国债短期化将是趋势,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将慢慢萎缩,“甚至在完成使命后就可以退出”。 为公共投资添砖加瓦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王元京认为,我国现有的条件和体制下,财政支出是刚性的,导致财政预算内资金很难保证公共财政投资不断上升的需求,因此,“长期建设国债很难被替代。” “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如果停发长期建设国债,我们将失去公共投资的一项重要资金源。”王元京说,现在的公共财政支出不是过剩,而是非常不足,“新农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建设、环保等项目都很紧迫”。目前,长期建设国债主要被投放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上。“如果停发了,还能不能保证对这些‘资金洼地’的投资力度?” 长期建设国债也有“转型”的可能,王元京提出,“财政可能还会发行专门用于社保、农业、环保、教育、公共产品等领域的定向国债,或者一些支持西部建设的专项国债”。 追求阳光下的投资体系 刘尚希指出,整合政府投资体系有重要意义。目前政府投资决策体系分散,没有相应的协调机制,使政府投资效率不能最大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马蔡琛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长期建设国债“停与发”,而是如何建立透明、公开的政府投资规则。 马蔡琛表示,“长期国债应该发多少,什么时候发,以及偿还机制等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应该向公众公布政府投资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债使用效率,“重要的是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既要严格规定国债的发行、运用和偿还,又要留出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他还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国债专项资金使用的规则体系。 长期国债的“存废”之争实际上还是发行量的问题,完全停止发行似乎也不太现实。马蔡琛说,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长期国债规模是更为现实的做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