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气候交易拓展了市场新边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气候交易拓展了市场新边界
◎胡飞雪

  职业投资人 自由撰稿人

  现居河南平顶山市市场的潜力、市场的功能到底有没有边界?

  思考这一问题,缘起于最近读到的一组文章。在以“

能源与大都市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特邀主讲嘉宾、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主席、
北京大学
荣誉教授莫里斯·斯特朗提出,建立中国的“气候交易所”并加入全球气候市场交易网络,是“中国的一个难得机遇”。

  据斯特朗先生介绍,所谓气候交易所是指具有法律约束力、基于国际规则的温室气体排放登记、减排和交易系统。其成员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业污废气体排放管理和监管系统获得实践经验,同时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获得近期和远期需要的先进的测量和交易技能。以欧盟为例,为了促进欧洲公司逐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欧盟今年开始强制实行“碳津贴市场”方案,允许那些实际排放量低于规定的公司将剩余“减排信用额度”投入市场,供那些超标排放的公司购买。今年1月份欧盟即有6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成功交易。市场人士预计,仅欧盟内部今年减排信用额度的交易额就将达到50亿美元。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二氧化碳交易始于2003年,如今已有200多个跨国参与者。3年来,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实现了6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氧化物、六氟化硫)排放份额的交易。以二氧化碳为例,相关成员国做出承诺,2003年至2006年的年排放量必须减少1%,下一阶段则从2%降到6%,就是说,减排的比重必须逐年递增。可以说这是一个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社会实现环保节能目标的全新市场模式。而事实也已证明,这种市场模式是有效的。有个旁证,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曾说:“与实行强制性的环保规定相比,买卖二氧化碳许可证已经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见瑟罗所著《创造财富》)

  与会的江家驷教授说,对于中国来说,与排放技术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建立气候交易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目前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本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假设某个发达国家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要花费100美元,而中国可能只需要20美元。通过气候交易的机制,我们可以把部分温室气体排放份额转让给发达国家,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减排技术上的支持,得以更好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十一五”的目标。而对发达国家来说,它们获得了额外的减排份额,可以大大减少为达到减排指标而付出的巨额资金代价,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也是鼓励发达国家将减排资金和技术流入发展中国家,从而有助于全球总体的温室气体减排。江教授还表示,气候交易所的建立可以发挥示范作用,以后可以逐步建立水的交易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交易,这对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自然资源和环保的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细看国外气候交易所的运作实践及其取得的成效,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一、虽然不能说市场是万能的,但完全可以说,市场的潜力怎么评价估计都不算过分,市场的功能边界可以无限拓展。在没有充分实践之前,断不可轻言市场失灵,断不可轻言市场的功能有确定的边界。换言之,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少数人关于市场边界在哪里的主观判断,市场的功能边界可以无限外延、深化。

  二、市场是需要政府的参与的,若说到具体市场问题,我们则应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规范化,对市场,政府应是制度支持者,应是秩序提供者,而不能是管制者、封堵者、捣乱者、破坏者。从制度层面讲,所谓市场,就是一整套法律规则体系,尤其是跨期、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市场,和市场外部性明显的市场,更是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居中协调、架桥修渠,。有一种思想乍看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也颇有市场,就是把政府与市场分割、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有你无我,并认为市场可以自己解决所有问题,这种思想显然并不符合事实。事实的逻辑是,市场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实质是市场主体的理性有限),如有的市场主体抱定宁可崩溃也不与人妥协、合作,所以如果不借助于外力,有时候它的命运只能是崩溃,那种建立所谓纯粹的市场经济的说法未免有些矫枉过正,有些偏执一端。

  纯粹的计划经济已经证明行不通,纯粹的市场经济前景也不妙,理性的选择只能是同时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优点特长和积极作用,使两者形成合作互补关系,并形成合力,这样才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大目标的实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