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未来10年中国路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未来10年中国路径
《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

  ———未来10年的中国全球经济

  何帆 张斌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未来10年的中国全球经济》评析

  □王永长

  中国正在被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所困扰。这种不平衡发展既包括中国内部经济不平衡(区域、城乡等),也包括国际收支失衡(内外不平衡)。在不断变动的环境中管理经济增长需要高超的技巧和不拘一格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实用主义、渐进主义、创新试验和“摸着石头过河”,避免“激进疗法”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继续推进改革、实现经济现代化、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突出的问题,而且将始终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长期存在。而日渐恶化的内外部失衡、不断扩大的收入不平等和地区间的不平等,则恰恰是改革带来高速增长的那种发展战略引起的,或是由于这样的战略而加剧的。这种失衡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摆脱失衡的经济发展结构,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就成为当下中国经济政策现实和必然的选择。这本厚厚的《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未来10年的中国与全球经济》,便是国际国内一流经济学家领导的精英团队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瞻性论述。学者们的建言大致在如下几方面:

  1、 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学者们认为,中国的居民消费的增长滞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最近几年,国民收入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应下降。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所谓的预防性储蓄。尽管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旧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解体,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建立起来,加上经济生活中的快速变化,就更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要促进促进消费增长就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2.刺激公共消费支出。它包括:改善健康服务,即增加政府在健康领域的支出,增加对贫穷地区和老年人的补贴;增加对教育的支出,尤其在最贫穷地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发展技术教育;国内市场一体化。正如中国在过去10年从融入世界经济中获益匪浅一样,国内市场一体化也将带来巨大的效率增进和经济增长。

  3.实行有管理的汇率调整。在这些中外学者的眼中,

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足知借鉴的对象是智利和以色列,而不是日本。在中国当前的新体制下,采取过渡性的安排,最终能实现健康的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稳定的金融体制、货币逐步可兑换、汇率完全浮动。这也是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汇率调整的终极目标。

  本书学术前沿性、作者权威性和结构新颖性三个特色非常鲜明。

  在综合报告中,提出了我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应对措施、促进消费增长的改革措施、刺激消费的公共支出的改革措施、有管理的汇率调整、宏观管理和汇率体制的“双轨制”以及全球经济的长期趋势等等。在十四份分报告中,更是对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平衡增长、“双顺差”、出口、

人民币汇率、农业与贫困、
能源
与环境、高储蓄以及区域一体化,尤其是对热点中热点———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及政策,提出了精湛、独到的见解和政策建议。

  本书的作者既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任CEO林重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和美洲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豪斯曼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十几位一流经济学家,也有我国知名学者余永定、唐旭等;顾问团成员则会聚了许多曾经或正在执掌政府财政大政的官员,实实在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结构很别致:由一份综合报告和十四份分报告组成。综合报告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国经济在中期内(10年)存在的内外部结构失衡、可持续增长、宏观调空机制和汇率机制等等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十四份分报告对综合报告所提出的问题具体展开论述: O-livier Blanchard 等对中国的经济失衡问题提出了 “三管”齐下的解决方案;余永定等对 “双顺差”也提出了解决之道;Obstfeld 对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作了深入的分析;何帆等对未来的能源政策也展开了深入论述;唐旭等对金融业改革方向提供了对策分析。这种总分式的报告结构借鉴了世界银行报告模式,就国内的政策分析报告而言,是一种新尝试,给人以扎实、厚重之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