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汽车的“政治经济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汽车的“政治经济学”
一汽集团建厂50周年之际,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为第一辆老解放汽车铜塑像揭幕
汽车的“政治经济学”
◎周兴维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纪念“解放”牌汽车下线50周年

  因为父亲1954年12月25日曾驾驶“吉斯”通过拉萨大桥庆祝康藏公路通车,三年后
又驾驶“解放”开进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镍矿,所以我很爱车,特别爱

国产车。最初,这种爱还只是一种朴素的感情,后来学了经济学,且忝列教授,这种爱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的思考———如今满大街跑着各式各样的车,究竟有多少是国产的?虽然当初的“解放”牌在严格意义上也不算国产,但毕竟与今日的合资品牌和某些所谓国产品牌存在实质区别,不可相提并论。

  算起来,自德国人本茨1885年发明世界第一辆内燃汽车已经121年,1896年美国人福特生产出四轮汽车已经110年;而中国“有”汽车的历程,按《上海地方志》的说法也105年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z)由香港运入汽车二辆,为中国有汽车之始;十二月二十一日(1902年1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例会讨论,批准发给第一张汽车特别临时照会,按马车收月捐银洋贰元。至于中国“产”汽车的历史,也有75年了:1931年5月,在张学良将军倡导和支持下,辽宁迫击炮厂造出载重1.8吨的“民生”牌75型汽车。而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史,则不论按哪种算法也都有50年或50多年了(1955年1月,首次有国产摩托车“井冈山”牌亮相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下线)。细数这段历史,我想说的是,汽车并不仅仅是个“自动车”,汽车实际上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典型标志,其意义在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因此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

  时至今日,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也无非藉着“高科技杠杆”、“市场经济魔杖”这两大武器而已。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两大武器。在如今一切都要讲“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这两大武器简直就可以横扫一切。反面来看“商品是无国界的”,其极致不过就是百多年前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的背后不就是这两个武器吗?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民族或种族的淘汰。16至17世纪,西方依仗着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市场制度而兴起,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把这种淘汰扩展到了全世界。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把持的全球化,不啻新一轮淘汰。尽管信息时代的这种淘汰可能会文明一些、精巧一些,但惟其文明、精巧,危险性才更大,后果才更严重。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体化、全球化无论怎样推进,国际惯例、国际规则无论怎样通行,甚至哪怕大家都聚集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旗下,也仍然无改不同“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分立或者对立的历史,仍然无改不同民族国家利益不一致乃至相互矛盾、冲突的现实。特别是对大国而言,讲“软实力的竞争”,讲“战略合作伙伴”,讲“利益攸关方”,其本质还是“赢家通吃”“现金为王”。总之,世界仍然是一个不公平的地方。

  举例说来,从中国在石油战略问题上的种种际遇,你不难看到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影子。有人说,联想电脑在美国遭遇“安全门”事件,反映出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能力特别是并购战略还非常幼稚,我认为这最多说对了一半(因为中国企业的经营能力确实还比较幼稚,而其“走出去”的企业战略能力则更显幼稚)。实际上,表现为所谓国家安全的国家利益在“安全门”里绝对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若看不到这一点,单方面以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中国市场、外国市场是一个互通的开放市场,那就真有些幼稚了。基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当先的事实,基于中国决心和平崛起的追求,窃以为,2005年9月龙永图与何光远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争论,绝非一般意义上的 “口水战”,也绝非情绪化的“卖国”“爱国”说或贬或褒就能厘清。“龙何之争”实际上不仅触及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软肋,而且更触及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战略,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战略走向。

  记得已故中国汽车工业界曾经惟一的学部委员(当年还不叫“院士”)孟少农说过:小厂搞大车,大厂搞小车;搞大车是小学,搞小车是大学;中国的小轿车开发要以我为主。作为一个技术专家能有如此的战略眼光,足令后人汗颜。

  其实,还在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就曾建议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不必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为几大跨国公司做好配套就行了。我不想以此就说“工发组织”是跨国公司代言人(也许UNIDO纯粹是出于技术、规模经济和发展基础的考虑),但反观我们施行“汽车生产目录”和“市场换技术”战略的结果,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教训也确实是够深刻的了。

  如今,中国已是汽车的生产大国和销售大国,甚至还有汽车出口,但其中有多少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我们的创新何在?我们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服务优势,尤其核心优势和利益优势何在?如果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21世纪的中国之路,那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享有国际品牌地位的国产汽车,特别是驰名品牌“纯粹的中国轿车”,就是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之路的强力推进器。但愿《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将促使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最终能引领氢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缸内直喷技术三大发展方向的制高点。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