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港集团整体上市 树国企典范令基金隐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06:12 中国证券报 | |||||||||||
本报记者 黄俊峰 上海报道 上周二临时停牌的G上港(资讯 行情 论坛)(600018)今日发布董事会公告,证实了此前本报有关上港集团将吸收合并G上港以实现整体上市的报道。分析人士认为,上港集团吸收合并G上港的方案比较有新意,可操作性也比较强,整体上市不增发新股,也不从市场募集
与此同时,市场有关各方对国内基金几乎集体错过上港集团整体上市这一重大投资机遇,而让QFII集体抄了底,表示出一定的惋惜。 G上港有关人士表示,集团整体上市其实就是个时间问题,我们对国内某些基金一季度的大幅抛售行为表示遗憾,同时对QFII所采取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表示敬佩。接下来,公司将与各方股东就有关换股吸收合并的方案进行沟通。 国企整体上市的典范 上港集团吸收合并G上港实现在A股市场整体上市,将是交通运输业的一件大事。国信证券认为,它代表着自然垄断行业大型国企的改革终于突破了体制性障碍,脱胎换骨变成真正的企业。未来十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仍处黄金发展时期,而港口企业整体上市是发展方向和潮流。 早在2004 年上海港就着手股份制改造并进行了剥离包括上海港公安局、上海港医院、上海港引航管理站等非经营性资产的重组,后来成功引入了招商局国际作为战略投资者,诞生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整体上市后上港集团无疑将成为国内A股市场真正的蓝筹股,将成为国内投资者重夺港股定价权的重要契机。”此前,国信证券一份研究报告就指出,如果选取上港集箱的历史最高价作为换股价,换股比例将较高。 事实上,上港集团换股吸收合并G上港的价格是16.50元,超过了复权后的历史最高股价,换股比例为1:4.5,可谓优厚,体现了公司及其母公司实施该方案的诚意。更重要的是,吸收合并G上港之后的上海港务,将具备更好的成长性,上市后应该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短期内会有一定的估值溢价。 国信证券行业研究员在相关报告中表示,一年来国际投资者已经改变原来对港口类资产的看法并进行了持续的重估,目前香港港口类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已超过20 倍,大陆港口公司去香港发行上市受到最热烈追捧,而国内投资者至今仍无动于衷。 此外,国内投资者有炒新的习惯,中石化和TCL 吸收合并下属企业曾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上海港务成长性更佳、更透明、物业重估价值更高、政企分开第一股的概念也很好,该公司上市后将受到热烈追捧,短期内将享受一定估值溢价。 分析人士认为,上港集团广阔的发展前景极富吸引力,再加上国内对港口股估值的提升,目前持有G上港的投资者很可能会选择换股而不是要现金。尤其对机构投资者而言,持有G上港的股票就相当于提前认购了上港集团的股份,作为老股东将享受上港集团今后发展所带来的回报。 但是国内许多基金公司,已失去投资上港集团的先机,而“老辣”的QFII却将尽享上港集团整体上市这道盛宴。 国内基金的隐痛 “他们好像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一下就失去了信心,拼命沽售我们的股票,以后他们会后悔的。”今年三、四月,在大盘稳步上攻的时候,G上港的股价却一直萎靡不振甚至逆市下跌,公司有关负责人4月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做法太短视,以后基金就知道自己的行为实在不明智。” 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底嘉实、上证ETF、易方达等国内基金还出现在G上港的前十大股东行列,总共持股4800万股,而瑞银等四家QFII的持股总量为5276万股。到了2006年第一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中的国内基金仅剩社保和裕阳,两家总共持股1700万股,而QFII在前十大流通股中则是“家增量升”,增加到7家,持股总量上升至13427万股,比去年底的数字翻了将近两番。 据了解,在一季度国内基金的疯狂沽售和QFII拼命接盘的时候, G上港曾经与有关基金就稳定股价做过沟通,但是基金的回答很干脆,今年没有外高桥五期码头加盟,公司业绩增长乏力,吸引力不够。这些基金似乎忘了, G上港董事长同时也是去年底成立的上港集团股份公司总裁陈戌源,很早就公开表示集团将争取尽快整体上市。 申银万国港口业分析师朱安平表示,在G上港上,国内基金弃而QFII取,一方面是前期国内外投资者对国内港口股的估值存在不小的差异,另一方面暴露了国内基金在业绩考核方面过于注重短期净值表现的弊端。 朱安平介绍说,在国外大型港口上市的不多,港口企业通常通过发债而不是发股来募集资金,因此国际投资者向来看重优质的港口上市公司,这就是QFII为何重仓G上港的根本原因,而并非提前判断出上港集团会吸收合并G上港完成整体上市。实际上,即使G上港的股价再高,QFII也会将其作为其重要的资产配置之一。而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则仍然按照固有的估值方法看待港口股,过于注重防御性。 至于国内基金集体抛售G上港,朱安平认为这与基金经理过分追求短期的净值表现有关。在获悉G上港无法收购外五期的情况下,基金经理认为G上港今年业绩没有增长潜力,股价自然不会有大的表现,此外一季度市场整体走牛,如果还留着G上港,可能拖累基金净值的提升,于是为了短期的业绩,抛弃G上港便成为许多基金经理很自然的选择。而QFII则没有太多追求短期收益冲动,无需为了获得某种短期的评价而抛弃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 不管怎么说,今年上半年相关QFII在G上港上已经稳获50%的收益,而原来一直陪伴着G上港的国内基金却在黎明的前夜悄悄地溜走,将到手的收益转手QFII,同时也把投资上港集团的前沿阵地拱手让人。 “也许他们不好意思来问我们的方案吧。”昨天,当记者问G上港有关负责人是否有国内基金前来询问整体上市的情况时,该人士苦笑着如是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