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未来两年产值翻番 环保产业驶入快车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未来两年产值翻番环保产业驶入快车道
宁波大榭岛新建成的污水处理厂 资料图昨天是世界环境日,国务院新闻办特别选择当天在北京发表了《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透过这本共计17000多字的白皮书,我们充分了解了过去十年间中国为保护环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与此同时,中国环保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也显露无疑。

  □本报记者 李雁争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相关指标,未来两年内环保产业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总产值翻倍“不成问题”,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夏青昨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充满信心地说。

  此前,国务院新闻办5日发表的《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透露,到2004年底,全国有环保产业年销售(经营)收入达200万元人民币规模以上的从业单位11623家,全行业年收入达4572.1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393.9亿元人民币。

  三大指标

  目前环保行业的总产值为4572.1亿元,同期全国GDP总量为159878亿元,环保产业占比尚且不足2.85%。而2002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仅为2200亿元,占当年GDP的1.9%。

  加拿大西图公司副总裁汤友志博士认为,目前中国的环保产业尚不成熟,全球环保产业市场的投资是6000亿美元,中国只有240亿美元,占世界环保市场的4%左右。中国应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夏青表示,《十一五规划》中,政府提出了三个指标,分别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如果做到以上三点,我国的环保产业总产值在两年内有希望翻番。

  四个增长点

  夏青指出,在这个庞大的绿色蛋糕中,水处理、大气、固体废物治理和节能将成为最主要的市场。

  按照绿色奥运的目标,2008年,北京政府计划将污水处理率由目前的42%提高到90%。为此计划投资120亿元,开工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和8座再生水处理设施。同时,上海也提出了将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0%的目标。

  由于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又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夏青认为,机动车排气净化、燃煤锅炉烟气脱硫等产业也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目前,外资已经开始涉足医疗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领域的环保工作,专业人士认为,未来会有更多国内外的公司参与投资。

  此外,在国外许多国家,垃圾发电、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专家测算,在我国城市垃圾的比例中,塑料占到了8%-9%,玻璃占到了4%-5%,纸张占到了2%-3%,如果将其中的有机可燃物加以燃烧,一吨城市垃圾的热能相当于半吨煤。

  夏青表示,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节能、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新兴的环保产业都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两股力量

  《白皮书》数据显示,全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达到11623家。而事实上,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大公司及合资公司所占有,l00多家外资环保公司占了四分之三,而国内数以万计的环保企业只占四分之一。

  夏青告诉记者,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受到资金、认识、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短期内依然难以成为环保产业的主体。

  光大证券研究中心崔玉芹认为,从事环保业的内资公司,历史包袱通常较大,很难实现盈利并进一步扩大。

  记者了解到,外资进入中国环保业的主要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的模式。在国际上,BOT模式主要运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密集型项目。目前国内已有北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广州西朗污水处理厂、深圳垃圾发电厂等一批环保项目就是采取BOT模式运作起来的。

  根据我国政府承诺,入世后将逐步将现有的环保产品关税税率从现在的13.4%,调低到2008年的6.9%;此外,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央首次将环保指标纳入了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随着绿色GDP的推行、地方政府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产业必然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夏青认为,这些政策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外资对中国环保市场的热情。

  但是夏青还认为,如果国有公司加大对节能、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研发和投入,凭借庞大的基础优势,也会成为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

  “数字”环保

  10%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5日透露,中国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祝光耀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做过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提出的比例是13%。“我们在西部调查的基础上又作了一个分析,损失大约为11%左右。这几个数字强调的角度不同,差别比较大,总的来说,大概就是10%左右。”祝光耀说。他指出,这方面的分析或研究难度非常大,目前还很难把握,有技术的问题,有资金投入的问题,还有一些理论概念方面的问题。以上数据不一定很准确,只是概念性的,纯粹作为参考。

  393.9亿元

  到2004年底,全国有环保产业年销售(经营)收入达200万元人民币规模以上的从业单位11623家,从业人员159.5万人,全行业年收入达4572.1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393.9亿元人民币。

  1119亿元

  “十五”期间,中国中央财政安排环境保护资金1119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国债资金安排1083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水污染治理、“三河三湖”污染治理、污水、垃圾产业化及中水回用工程等。1998年以来,国家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债投资的重点,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环保。1996—2004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9522.7亿元人民币,占同期GDP的1.0%。2006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2600家

  2005年,中国关停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钢铁、水泥、铁合金、炼焦、造纸、纺织印染等企业2600多家。“九五”(1996—2000年)期间,国家关闭8.4万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2001—2004年,连续三次发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淘汰3万多家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炼焦、皂素、铬盐8个重污染行业进行集中整顿,停建、缓建项目1900多个。

  目前,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全国已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年产值约600亿元人民币。

  (以上数据均据新华社)

  ■专家视点

  环保也要“硬指标”

  □本报记者 卢晓平 薛黎

  “要建立一套强制执行的机制,严格执行强有力的监督和惩罚,将绿色GDP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中,要将地方官员的升迁与地方环境保护治理结合,归根到底还要推动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谈到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如此表示。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已清楚表明,近十年是中国环保投入增幅最大的时期,经过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环保投融资体制。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在一些人口较少的国家里并不起眼的环保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利益回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也明确表示,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5%-17%的增长速度,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000亿-10000亿元左右。

  要使中国环保产业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目标,政府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成为必然。

  “2006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表明政府已经将此纳入正式预算支出,使得环保产业支出更有保障。”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对记者表示。

  左晓蕾则表示:“2006年我国已将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说明了政府对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这是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一大进步。”

  然而专家也指出,如果要使生态环境回到平衡状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就可能关系到一个政策的具体落实问题。

  现在国家的调控方向是GDP不用那么快,7.5%的增长率就可以保证现在的就业水平和持续的社会发展。但左晓蕾指出,一直以来,对地方政府来说,GDP的增长目标是硬性指标,而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都是软性指标,可做可不做。因此,要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最主要的是如何做,如何实施具体政策。

  政府也认识到这一点。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推动环保产业其中第一项是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指导。制定和完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及标准体系,为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链接

  外资“掘金”

  中国环保业

  早在2002年,中国刚进入WTO时,意大利已经先入为主。在约翰内斯堡全球首脑峰会上,意政府宣布同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共同提出了一项环保合作计划,该计划被联合国纳入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倡议计划。为了更好地实施该计划,意大利方面与北京就绿色奥运签署了5个项目的合作协议。

  法国企业则主要选择污水处理这一领域。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水务公司威立雅,通过收购等方式已在中国建造了20多家污水处理厂和饮用水处理厂,并与首创股份一起收购了深圳水务集团股权。

  而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也日渐重视我国环保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上月29日,首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在东京举行,吸引了500余名日方企业代表,两国有关机构还就在节能领域展开对话以及培养节能环保方面的人才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此外,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节能环保产业,也让通用电气(GE)这样的美国巨头看到了巨大商机。GE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上月底在京与

国家发改委签署了一份环保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启动“绿色创想”行动,加大向中国引进其节能环保技术的速度。(李雁争)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