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新浪财经特别策划--“5-19”是否重临? > 正文
 

杨百万:市场真的变了 新游戏规则在痛苦中构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 02:10 金融投资报

  

杨百万:市场真的变了新游戏规则在痛苦中构建

图为号称“中国第一散户”的杨百万(新浪财经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旧体制已经被悄然推倒,新规则正在痛苦中构建。由7年前的5.19的“人造牛市”,到今天5.19的“价值投资”,我们正在经历痛苦的嬗变——

  我是一个股市老兵, 至今已有18年股龄,目前还在股市消遣,不谦虚地说闻名全国。相信股龄比较长的投资者都会记得7年前的5月19日,沪深两市在量能配合下展开了一轮气势磅礴的井喷行情,并由此启动了新一轮的牛市行情。直到2001年2245点结束.又回到众所周
知的今天。 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多少感到了一丝苦涩和感叹。“5·19”行情启动之前,虽然证券市场也有近10年历史,但沪深股市毕竟还年轻,很多事情都不成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制约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而在1999年以来的7年间,管理层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巨大努力,众多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有规范市场运作的——以德隆为代表的豪庄坍塌;有加强证券市场法制建设的——《公司法》、《证券法》、《投资基金法》等的颁布;也有提升整个市场估值水平的——大盘蓝筹股的不断发行上市,绩差股的退市机制等。目前制度变革越来越触及证券市场最为敏感的神经,去年管理层又启动股权分置试点工作,开始解决制约沪深股市发展的最深层矛盾。如果要说,在这7年的轮回行情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投资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在当年行情中,高度的投机思维主导着行情发展,题材、消息满天飞,“短线炒作”成了当时行情的主导词;而7年后,基金已经成为市场的绝对主导力量。

  崇尚高成长、高回报的“价值投资”理念成为引导行情发展的主流思路。而QFII资金的直接入市也为市场带来了国外的成熟投资理念,推动了价值投资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沪深股市也开始走向成熟。

  毋庸讳言,7年前的牛市是“人造牛市”,资金堆积的牛市,因而政策激活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爆发于99年5月19日的著名“5.19”行情可称中国股市较为辉煌的一笔,沪指在7周内突破93年沪市1558点的高点创下1756新记录,而大盘的领军人物便是目前超跌的科技股。对于该行情的启动,前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在回忆录中讲得很清楚:1999年年初,证监会酝酿了一份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即“搞活市场六项政策”),5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引发了“5·19”行情。但“5·19”行情是在上市公司业绩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靠政策强行“起飞”的,直接导致了“三高一低”(高指数、高股价、高市盈率,低业绩)的现象,为日后的暴跌埋下了巨大隐患。

  7年以前的“5·19”行情以井喷方式展开,其中以券商及私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成为最大赢家。不足30家的

封闭式基金只是当时行情的配角;7年间,与市场扩容同步发展的是机构投资者力量的不断壮大,同时投资者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私募基金虽然依然活跃,但经过4年的熊市反复,私募基金的规模明显萎缩。相反,以基金为代表的理性机构投资者却获得了超常规发展。目前封闭式基金及
开放式基金
总规模已经超过了4000亿元,保险资金、社保资金、QFII资金等也都已经直接入市,入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可以说,理性机构已经成为行情发展的主导力量,券商及私募基金则沦落为行情的配角。

  回望99年后走过的“5.19”,2000年的“5.19”算是最耀眼的一次,涨幅达21.3%。而之后的“5.19”不是在节假悄然消逝,便是在暗淡中默默走过。事隔7年,我们又即将重逢旧时。更重要的是,沪指又在去年回至“5.19”行情的起点,这是和以往几个“5.19”不同的地方之一。同时,还有我们很值得关注的地方。从中长期来看,全流通试点方案的再次启动,为投资者创造了更好的投资环境。

  从投资者心理来看,推出的股权分置方案使个股价值面临重估压力,投资者几近绝望(行情总是在绝望中产生)。管理层力促市场稳定与回暖的意图亦非常明确。希望本次行情的启动要吸取7年前政策立意的教训,不能再有人造痕迹。显然,现在的市场环境与7年前“5·19”行情启动前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意味着,新一轮牛市已有相当的基本面支持。转折也许就在一念之间,而“股权分置试点”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如果后续政策能带来巨大的盈利空间,“股改行情”有望成为“5·19”7周年行情的导火索。对于7年前的“5·19”我希望更多的是忘却而不是纪念。

  我们在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也强烈感觉到,市场真的变了。旧的市场体系已经被悄然推倒,新的游戏规则正在痛苦中构建。广大投资者所感觉的危机和切肤之痛是一种必然,是新旧市场体系更替、构建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成长的代价。但不希望市场的参与各方承受过重,市场的建设曲直太大。□杨怀定

  (作者为证券市场资深人士,人称“杨百万”,封笔多年。此文系本报专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